余平
作者单位:626100 四川 泸定,泸定县民族医院中医骨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一侧或双下肢麻木,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1],而且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针灸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采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泸定县民族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根据针灸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温针灸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7~70岁,平均(46.1±10.7)岁;病程0.5~17个月,平均(4.7±2.2)个月。普通针刺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7~69岁,平均(45.7±9.5)岁;病程0.5~18个月,平均(5.1±2.4)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骨结核和伴有骨折患者,以及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开展,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针灸方法
1.2.1 温针灸组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主穴取命门、患侧腰阳关、气海俞,配穴取患侧秩边、环跳、委中及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各穴常规消毒,操作者以直径0.35 mm、针长60 mm的毫针在各主穴直刺约1.5~3 cm(进针不宜过深),以患者在针刺局部有酸胀感为度;以直径0.25 mm、针长40 mm的毫针在其他穴位进针约2.7~4.0 cm,所选腧穴行提、插、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患者有酸、麻、重、胀感,针刺命门、腰阳关、气海俞穴位时在针柄上装入长约2 cm的艾条,艾条下端距离皮肤约3 cm,针上套厚纸片平放在皮肤上以防艾火脱落烧伤皮肤。用95%乙醇从艾条上端点燃艾条,热度随着针具向下传导,以患者不能耐受为度。艾绒烧成灰烬后及时清除,艾条燃烧结束后再针灸一次,然后起针。
1.2.2 普通针刺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和《经络腧穴学》选取患者双侧大肠俞、关元俞、患侧秩边、环跳、委中等穴位。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进针部位,操作者手持直径0.25 mm、针长40 mm的毫针针柄,针尖与穴位皮肤呈90°,快速刺入皮肤,根据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垂直进针2.7~4.0 c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度,并留针30 min。
两组患者治疗1次/d,持续约3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再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级别。治愈:患者腰腿痛等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工作。显效:患者腰腿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70°,基本可以恢复工作。有效:患者腰腿痛等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轻度受限,直腿抬高试验>60°,生活可自理,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患者主要症状、体症无好转。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5]进行疼痛和腰椎功能评分(改良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VAS评分范围0~10分,得分与疼痛严重程度成正比;JOA评分总分30分,得分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温针灸组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普通针刺组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和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增加,且温针灸组VAS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JOA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JOA改良指数温针灸组(12.2±3.1)分、普通针刺组(10.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2.148,P<0.05)。
祖国医学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而将这种疾病归于“腰痛”“腰脚痛”“踝厥”“痹证”等范畴,本病多因寒湿侵袭或跌扑损伤致经络闭阻、气血受阻,而使筋骨失于濡养,不通则痛,治疗原则为温经、活血通络、驱寒保湿等[6]。祖国医学常采取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针刺突出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周围组织,发挥疏经活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驱除寒邪、调理阴阳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针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与水肿,减轻瘀血、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炎性介质的吸收,减轻其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具有镇痛、解痉、抗炎、免疫刺激作用。
表1 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分)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传热灸及针柄灸等,是结合艾灸和针刺的一种针灸方法[8]。温针灸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针刺、灸法、艾叶三方面体现。命门穴督脉总理一身之阳气,气海俞是气海内气血向外输送的管道,腰阳关为元阳之气出入的通道[9]。针刺命门、腰阳关、气海腧可改善骨骼状态,减轻疼痛,促进周围微循环及神经组织恢复,具有扶正祛邪、疏利关节、行气散滞、活血化瘀的作用。艾叶是祖国医学常用灸法材料,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经炮制后,容易燃烧,持久温和,透皮深入。通过艾灸加热,将灸火的温热及燃烧时产生的药物作用,穿透皮肤直达穴位深处,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调节阴阳的作用,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速度以及受刺激局部组织微循环,以增强局部血管的通透性,改善患处的炎症反应,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减轻水肿、疼痛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治疗后温针灸组VAS、JOA评分和JOA评分改良指数均优于普通针刺组,提示采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方面,较普通针刺更具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