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接受了 《环球人物》 记者专访,谈论新书《梦回万里 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这本书讲述了刘少奇在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中,在处于敌对势力包围的中国建设中,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国防、军事和军队建设的卓越贡献,并对刘少奇与毛泽东、彭德怀等战友的关系作了梳理。
在书中,刘源记录了彭真、杨尚昆、宋平等父辈回忆刘少奇的内容,并走访各地,与当地专家详谈,写出了很多历史细节,弥补了史料空缺。作为刘少奇之子,刘源以独特的视角,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感想和看法,引人深思。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承载了他对父亲什么样的感情。
父亲的一生,与国防、军事和军队紧密相连。因为在他成长生活的年代,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他奋斗一生的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朱德总司令给父亲写过一首诗:“少奇老亦奇,天命早已知。”
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关于父亲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围绕他在国家建设、组织建设、党的建设还有思想修养这些方面展开。关于他在军事上的贡献、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也有一些专著,可相比于前面几点来说,非常少。其实父亲的军事生涯是漫长而丰富的,我作为一名军人,作为父亲的儿子,又是人民养育的一个小兵,有职责把父亲和军事、军队以及国防的关系理清。在书里,我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漫忆的方式,以父亲的军事生涯为主线,将其中的历史背景、故事讲清楚,以期能够起到普及传统教育的作用。
比如大家知道刘少奇是白区工作中正确路线的代表,但白区正确路线是怎么来的,人民军队的前身是誰,安源工运在里面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鲜有人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大家都知道,但这些起义都有哪些人参加,八路军又是怎么成立的,又少有人知。红军长征大家都了解,而长征前,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的父亲临危受命,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直接领导参与松毛岭战役,这在史料中又鲜有记载。长征途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打仗行军,又有谁想过军队吃什么,怎么解决粮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红军所过之处,留下最普遍的传颂口碑是买卖公平,秋毫无犯—— 从百姓鸡窝抓只鸡,要放块银圆;背走粮,墙上大字写明借与还;在酒香巷子深的茅台镇,是留下过金砖的。就连蒋介石听说后,都很感慨,让他的部下效法。可是这“败走奇兵”是怎么做到的?这些金条银圆是从哪里来的?有多少人深思过?兵不可一日无食,简单来说,红军青史留名,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7月,中央成立筹粮委员会,刘少奇担任主任。中央任命父亲当了这么个筹粮官,再次受命于危难,担当重任。
我书里还有一点,一说到刘少奇,很多人就肃然起敬。但我讲的是,刘少奇这样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子、平民、凡人,怎样通过奋斗,成为了导师、领袖、伟人。大家看了我的书后会明白,并不是他个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是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动员了人民群众,反过来人民群众帮助了他们,才成就了革命这么伟大的事业,才把中国命运改写,才有了今天辉煌的中华民族。这对今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历史上这么大规模的内战,几百万军队打几百万军队,为什么老百姓支持共产党呢?我是学历史的,历史都是活的,如果你把历史的全貌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中国梦是怎么来的?我们下一步要怎么走?我们怎样继续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怎样继续为群众服务等等问题,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为后人,我想把我们的传统,把我们的来路说清楚。而作为子女撰写回顾父辈的文章,我也加入了很多我自己的看法。请大家看我的书,就我书中的史实展开联想、评判。至于历史上呈现的哪些问题是今天应该汲取的教训,哪些思想是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每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几位父辈曾和我聊过关于父亲的一些事,我把这些内容记录了下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内局势非常混乱。父亲冷静分析形势后,认为革命处于“低潮”,应采取“低潮”时的保全防卫,提出必须要有“适合的纲领”和“军事计划”,宣传群众,准备暴动,预置力量。但这些想法被中央临时政治局特别会议批评为错误观点。批评归批评,干事归干事。父亲跟我说:白色恐怖中,他“以中央委员指导顺直省委(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察哈尔、热河、绥远、豫北、鲁西和陕北等广大地区党组织)工作”,反对冒险又克服关门,提出要真正发动群众、吸引群众跟随党,必须要打抗日的旗帜。可当时的顺直省委书记王藻文煽动闹经济纠纷,带头支持国民党北伐占领京津,导致多级组织争执四起。父亲严厉批评王藻文,制止混乱,力主“快刀斩乱麻”。中央开除了王藻文的中央委员职务,但同时又让父亲做检讨,之后“决定刘少奇调上海工作”。
对于这一段混乱的情况,我查了许多资料,还是一头雾水、整不明白,于是去向彭真叔叔追问真相。老人家说:“我们一直就没讲明白,你怎么能看明白?”看到我尴尬的样子,彭真叔叔让我查阅周恩来1943年的多次讲话。周总理明确肯定是中央批评处理错了,刘少奇同志正确。父亲调离上海不久,王藻文公开策动分裂,投靠了国民党,顺直省委崩溃。实践结果证明了刘少奇是正确的。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命令经验丰富的刘少奇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的军团长是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父亲任政治部主任,也没说是中央代表,应该是服从军团长和政委的。杨尚昆主席晚年时见我说:“我跟你父亲非常熟,在莫斯科,他留学比我们早好多届。1930年他在莫斯科开国际职工大会并留会工作,我跟随他,实际上相当于秘书。我从苏联回来在中央职工部负责宣传工作,他是中央职工部部长。以后我在许多地方给他当副职或受他领导。”我说:“红三军团时您是政委,他是政治部主任,您也领导过他。”老人家说:“那时候我留在红军总政治部任副主任,他到三军团后我就没去过。少奇是政治局成员,他实际是彭总和我的领导。虽然没有明文通知是中央代表,但长征期间还有什么文件不文件呀,就是一句话嘛。不久,中央成立筹粮委员会,他当主任,我是副主任。”其实,革命战争年代,无论谁领导谁,都很正常。
杨尚昆主席还说起过父亲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1936年初,父亲刚到北方局时,监狱里关押着60多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父亲搜寻、营救出许多被囚禁的共产党人,迅速恢复组建党组织。同年,阎锡山表示出放下国共之争、“共策保晋大业”的意愿。父亲顺势成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定义为“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开始大力发展群众运动,安插200多个我们的秘密党员和进步人士来到山西任职,结果山西一半以上县政权被共产党暗中掌握。父亲以统一战线形式,戴上青天白日徽,建起正规的、“白皮红心”的革命军队,壮大了我党的力量。杨尚昆主席后来说:北伐时我们就想搞,但没搞成,只搞了个叶挺独立团。抗日时山西搞成了,完全是在少奇同志的支持下。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父亲提出要迅速发展数十万人枪,当时多数人都认为绝不可能,做梦吧?但父亲心里有底:“到处都有群众寻找和等待共产党与八路军去领导他们,告诉他们办法,要求党派人去领导他们打游击。”果然,大量爱国热血青年踊跃加入八路军,仅山西地区就扩展了10万人。
这一段,在军史上算是半空白,正史很少,研究更缺,评价几无。但作为个人回忆,彭真、杨尚昆等人却常常谈到。这是震动朝野军地的大功,父亲从来没有自诩过。
父亲还为党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宋平叔叔在给我这本书写序时讲到,1939年7月,宋平在马列学院工作,请父亲到学院讲课,父亲欣然应允。他的演讲,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党内生活经验,引起了学院学员的热烈反响。前来听课的人太多,课堂只好从小礼堂搬到了大操场,前面放一张桌子,父亲就站在桌子上讲。学员们听后意犹未尽,互相传抄笔记。后来,部分演讲稿整理发表为著名的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很多人关心父亲和毛伯伯的关系。众所周知,确立毛泽东思想是刘少奇的一大功,又是两位老人家密切相关、相契相合的最重要之处。在遵义会议期间,他们就很亲密了。父亲在军事路线上完全拥护毛泽东,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和王明,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八七会议”以来中央的“政治路线错误”。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我看到大字报上传抄毛主席讲话,说刘少奇曾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他。我赶紧奔回家告诉父母。父亲对我们母子明确承认,在遵义会议上他提出过,说毛主席早就与他一样认为此前中央的政治路线是错误的。
“七七事变”后,在延安的父亲提出“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毛泽东“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报告和“持久战”方针,父亲坚决拥护。
父亲和毛伯伯,同为湖南人,祖居相距不过百里。当毛伯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时,父亲作为第一批留苏学生前往莫斯科学习。一年后,父亲归来,与毛伯伯同在湘区执委“一个班子”。因反对“立三路线”,毛、刘各自在红区、白区挨整。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组建新的书记处,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父亲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作为主席的助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实际上成为党内地位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央领导人。
父亲是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为将其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他多年来所起的作用,无人堪与比肩。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思想要义内容,确立以实践的结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必与实际结合,真理必经实践检验,并提炼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最近有个别网文,连我的书都没看,就以大字报的语言逻辑,无中生有横加鞭挞。党在发展初期,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靠谁不遗余力确立起来的?当年那些亲密战友的历史贡献,岂容篡改否定?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决不容忍重演“历史大悲剧”!
关于父亲和彭伯伯,也有一些谣传,说刘少奇一直整彭德怀,我不得不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简述看法。刘少奇和彭德怀同年出生,彭伯伯入湘军当兵那年,父亲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长征时又共事过几个月。后来,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驻在一起,父亲和彭伯伯往来密切,合作无间。父亲严肃、稳健、智慧,彭伯伯严厉、耿直、机敏。两个湖南伢子从青壮年起,都敢作敢为、实话实说。按时下话,哥儿俩肝胆相照,关系坦诚率真。彭伯伯對父亲也发脾气,但每次都被父亲严肃理智地说服,或证明彭伯伯有误。有时他们辩了几句,彭伯伯就被噎住没词“断片儿”了,所以两人越吵越少,彭伯伯也成了“好脾气”。
1942年9月底,父亲到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太岳等地区深入考察,肯定了当前工作方向并加以鼓励后,批评了彭伯伯 (彭德怀代理北方局书记)。主要是指军地条件很好,却没有发展起来;彭伯伯偏重军队,轻视其他,主观自负等。大家看着父亲当众批评,彭伯伯却微笑着给他倒茶水,都很吃惊。彭总脾气大是有名的,谁都敢顶敢骂,没见过挨批还这样和气的。我听许多当时的老人们讲:父亲批评过后,彭伯伯犟起来,一头扎进地方党政,像打硬仗一样狠抓猛冲,脾气没改,工作力度和方式大变,各项工作迅速推进。有人戏称,父亲是用“激将法”来“激”老帅。我琢磨着,父亲或许做对了?可能是过于严苛,但至少他是为公,何况效果奇佳!
出兵朝鲜前,父亲与彭伯伯忙里偷闲几乎天天见面。彭伯伯从朝鲜回国后,在中南海与父亲是邻居,像在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时那样,在一个饭厅用餐,如果愿意,一天能见好几次。
1959年庐山会议后,批彭一边倒。毛主席要父亲主持批彭会,父亲一直压制众人的批判,甚至声色俱厉喝止对彭伯伯动粗。1962年一二月间的七千人大会上,父亲说彭德怀给党的主席写信“不算犯错误”,唯一需要搞清楚的是,彭德怀是不是利用高岗,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彭伯伯立即“郑重声明没有此事”。明摆着,父亲是给彭伯伯的“庐山事件”平反。所以,要说彭德怀和谁最好,关系最正当,我敢说一定是与父亲。
父亲在与我母亲王光美结婚前,有过几次婚史。我的这些妈妈们为革命牺牲奉献,让晚辈动容。
1923年,父亲和何葆贞妈妈在安源结婚。何妈妈是湖南道县人,是杨开慧的好朋友。1922年夏,她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结识了父亲,后来毛泽东派她到安源,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春,父亲带葆贞妈妈离开安源,到广东、上海领导全国规模空前的工人运动。从此,何葆贞妈妈随父亲为革命多方奔走,四海为家。
何妈妈1925年在湖南、1929年在满洲,两次成功营救了父亲,又无数次救出我党的重要领导、大量党员和革命群众。1932年底,全国总工会原委员长卢福坦被捕叛变,跟他接触频繁的父亲,紧急撤离上海。那时,何妈妈是营救部部长,肩负重任,带着两岁多的儿子留下工作。当她成功营救出廖承志时,自己却被敌人盯住了。临被捕前,她让邻居工人家抱走我二哥。敌人酷刑严审,没拷问出底细,等关押到1934年秋,何妈妈身份暴露,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父亲在长征途中确知何妈妈遇难了,当时红军途经何妈妈的故乡湖南道县。父亲历尽危难,得到这个噩耗,受到的冲击是多么剧烈。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第一次南下故地,就带着母亲王光美,专程凭吊追思何葆贞烈士。
193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后,父亲来到平(京) 津主持北方局工作,这时候,他与谢飞妈妈结婚。谢妈妈是海南文昌人,长征时和父亲认识,互相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由党内老大姐“做媒”成婚。后来,父亲在延安及初次到中原局时,谢飞妈妈留在马列学院深造。1939年结业后,她来到中原局,多次要求去敌后。大革命时期的战士,身处如火如荼的年代,实在不想做温存陪侍的夫人秘书。而父亲号召全党挺身敌后抗击侵略,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妻子去打游击开天地呢?他批準她到鄂豫皖任职,最后在江南敌占区党委工作。
自此,出现了一位能“上马下田的谢大脚”。谢妈妈多次劝说父亲换人照顾,并正式向中央明确表示离异。“皖南事变”后,日伪国民党双重封锁长江,谢飞妈妈再无通信。“文化大革命”时,她被剃头挨打,监禁劳改,受尽逼供,不屈不挠,在问及刘少奇问题时,仅回一句:刘少奇,生活作风正派,个人品德高尚。晚年时期,老妈妈仍为老解放区、老新四军宣传奔走,最后百岁善终。
1948年8月21日,父亲和母亲王光美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他们共同生活了20个春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父亲和母亲对我和哥哥姐姐很严格,为了节省开支,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我母亲亲手做的,但新衣服总是先给哥哥姐姐穿,我和妹妹们都是穿剩下的打补丁的衣服。
“文革”期间,父亲蒙冤,母亲也被关押起来。1968年,我去山西插队。林彪事件后,我们子女于1972年给毛主席写信,要求见父母。毛主席批示:父亲去世,可见母亲。我们和母亲这才得知父亲已于两年半前就离世,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
1982年,我大学毕业,那时父亲已经被平反。我考虑后,主动要求下基层,去河南锻炼。对我的决定,母亲没有反对,还带我去拜访了彭真等老领导。他们嘱咐我好好为老百姓服务。
2006年,过完85岁生日的母亲去世。我总记着母亲说过的话:儿女们在工作岗位上有成绩、有出息,就是对父母的报答,就是孝顺。
(选自《环球人物》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