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尔琴是马尾胡琴类外弓弦拉弦乐器。它的形制多样、音乐柔和、深沉、浑厚。那优美伤感的乐音如泣如诉,富有草原特色。潮尔琴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说唱伴奏。潮尔琴本是民间乐器、均由民间艺人根据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部族审美情趣及个人爱好而自行制作,因而也自然地出现了形制多样和名称不同的问题,它的定弦和演奏法各异。
有专家学者认为,潮尔琴在演奏风格及历史价值等方面甚至超过马头琴,特别是表现草原生态风格特征、反映蒙古民族深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方面。当然,潮尔琴与马头琴各有所长。潮尔琴的精神瑰宝部分是现代马头琴艺术至今无法替代的。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抢救、传承、保护和发展潮尔琴的艺术。我们需要在保留潮尔琴原有的音色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改善制琴用料,统一其形制规格及制作工艺。
传承皮面潮尔琴,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潮尔琴的特征和历史价值。
潮尔琴制品是远古时代游牧生活、生产资料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产生的,采用木料大都是本地所产的硬杂木、皮张、鬃毛等原材料,所以原材料特征明显。
潮尔琴的制作是集木工、皮毛加工、木工雕刻、骨贝镶嵌工艺于一身的综合性工艺,每道工序从材料采集到加工程序、制作手法、产品样式都有一定的样品参照制作,从来就没有教材和标准资料可参考,全凭民间艺人言传身教传承制作,因此民间手工艺制作特征明显。
潮尔琴的制作和演奏是千百年来先民们留下的民族传统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潮尔文化艺术,是蒙古民族乐器特征。
潮尔琴的制作技艺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具有代表性。
潮尔琴制作技艺记载着蒙古音乐文化的历史,它对研究蒙古文化历史、蒙古族艺术和民俗生活有较高的价值。潮尔的使用伴随着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从远古走到今天,凝聚着先人的聪明和智慧,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潮尔琴的制作涉及木工工艺、雕刻、镶嵌工艺、皮革加工等一系列独特的手工制作流程和加工方法,是一代一代手工艺人长期积累下的智慧结晶,有一部分很难为现代化技术所代替,蕴含一定的科技因素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潮尔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把精美的潮尔琴就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雕刻精美的马头、龙头、鹿头、鳌头等,再镶嵌上骨、贝、宝石,琴箱面板上的琴码下斜插上一把蒙古刀。聆听潮尔演奏出的美妙优雅的天籁之音,真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享受。潮尔琴是蒙古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仅仅将它摆放在博物馆展柜里当文物。如果潮尔消失了,蒙古民族厚重的历史和凝结着蒙古人民智慧的史诗也将暗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民族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史诗文化?所以潮尔琴的制作急需抢救、传承与发展。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多年积累的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传统潮尔琴制作技艺,以便更好地传承发展。
传统潮尔琴的组成和结构图:
制作传统潮尔琴离不开木材,那么用什么样的木材最适合做琴呢?一般传统上选用桦木、榆木等当地产的硬杂木做原料来制琴。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都采用色木做琴原料。色木属于硬杂木,产于我国长白山地区及我国西南地区。色木料纹理细密、较硬、不易加工,它具有收缩量大、易开裂、胶接性能较差、不易干燥等特点,但色木对振动、声音的传导性能良好,是做潮尔琴箱、琴杆的首选材料。
制琴一定把木材的含水率降到安全值,也就是用各种手段进行干燥木材。只有木材干燥好,做出的琴才不会坏,琴的质量才能有保证。
制作潮尔琴箱体一定要先用径切材。径切材的振动、声音传递速度比旋切材快三分之二,而径切材收缩量小、不易变形、性能稳定。
制作潮尔琴箱箱体选料时,一只手拿起琴料,另一只手的手指节敲击板料,使其激发出响声,分辨出音响是暗沉还是清脆,余音是长还是短。选出声音偏脆亮、余音长的木料,只有用这种木料做出的琴箱才易产生共鸣,发出的乐音才能优美动听。
箱高260毫米。上板长210毫米,中线靠前开有17×30毫米的长方孔,下板长160毫米,中线靠中前部开有14×14毫米的方孔。背板厚4~4.5毫米,靠中上开有直径55毫米的出音孔,多以铜钱形图案作装饰。箱框四角作卯榫胶合固定。
箱面蒙皮:先用去毛的生羊皮、马皮、牛皮蒙面,蒙皮的厚、薄要适当,不得过厚或过薄。蒙皮前,按要求尺寸剪裁皮张,把剪裁好的皮子放入温水中待泡软后,用干布擦干皮子两边水珠。在皮面内侧接触木框部分涂浓胶,在箱框接触皮子部位也涂上浓胶,把皮子蒙在木框上,周边用绳子拉紧。待皮子全面崩紧后固定,放在阴凉处阴干,不得在阳光下暴晒。待干透后去除崩紧绳,琴箱侧留13毫米宽皮边,其余去除。将留在木板上的胶痕清理干净,用砂布把木质部分打磨光滑、清理干净,皮面琴箱就做好了。
传统潮尔琴杆图
传统的潮尔琴均由民间传承制作而形成,流传至今没有统一的式样和标准尺寸,只能大约相似。作琴用料以当地产硬杂木榆木、桦木为作琴主料。现在绘制的是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潮尔样式和尺寸,供给大家参考。
传统潮尔琴杆用整块硬杂木制成,琴杆全长945毫米。指板部分长度520毫米,琴头部分长150毫米,琴头下部装有两支紧弦木轴,头部直杆形,没有雕刻装饰。
传统潮尔的琴弦用马尾来制成。马尾从颜色上可分为:白色、黑色、杂色。其中黑色马尾较粗,因此抗拉强度较强,耐磨,但挂松香差。白色马尾稍细于黑色马尾,杂色马尾粗细不均匀,细的较多。马尾的断面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和圆形,一般公马马尾质量优于母马尾,制作潮尔琴的琴弦最好选用三角形黑色的马尾作琴弦,耐用,手感顺滑。传统潮尔琴的琴弦由两束马尾组成,高音弦85根、低音弦115根。
马尾弦作为潮尔琴弦,其动能量大,传动能量的速度适中,阻力小,形成了潮尔琴所需的特色振动声源。
潮尔琴的拉弦皮条的作用是把琴杆尾头与琴弦连在一起固定。传统潮尔琴的拉弦皮条制作方法是选用一块22×165×3毫米生牛皮,一头留5毫米后开14×14毫米方孔,另一头从中间剪成两长度100×7毫米的长条,头部泡湿软后系马尾琴弦,晾干后以便备用。
潮尔琴的上琴码起到调整弦长和支撑琴弦的作用。下琴码的主要功能有四个:①确定琴码下支点的位置。②起到传导、过滤声波的作用。③支撑琴弦,对琴弦与拉弦板形成支撑角度。④减轻琴弦对音板产生的压力。其中每一项对琴的音量、音色都有较大的影响。
潮尔琴码采用双脚码设计是为了保证琴码在演奏中的稳定性和不易移动位置。在传递能量振动时,两边码脚存在相位差,这样可以使声音听起来浑厚、丰满。演奏者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强度的拉弦方法而产生的不同音色效果,使演奏出的乐音更加丰富多彩。
琴码的制作一般选白杻木料作琴码料,该料能达到对琴码的四项功能要求,基本上能保证对弦振动的传递效率和声学品质。
上码采用硬料色木,檀木制作⊥形或三角形。码高20毫米,上部厚4毫米,底座长26毫米,弦槽宽、深3.5毫米,两槽间距17毫米,上宽30毫米。
上琴码图样
传统下琴码高30毫米,上部厚3毫米,下部厚6~8毫米,弦槽深,宽3.5毫米,两槽间距23毫米。
下琴码图样
琴弓的作用是通过琴弓上的马尾摩擦琴弦而产生振动,将产生的振动能量通过琴码传导给面板使其产生振动,并使琴箱产生共鸣而发出乐音。
传统潮尔琴弓示意图
传统潮尔琴琴弓长640毫米,弓头部下弯22毫米,手把长100毫米,宽45 毫米。弓头与手把由一束马尾连接而成。弓杆由竹杆或藤条柳条制作。
传统潮尔琴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多为白茬琴,有用桐油油漆做琴的保护漆。
现在由于原材料的多样化也采用了现代油漆工艺。油漆是制琴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油漆分两种,油性漆和酒漆。油漆的作用除了美观琴体以外,理想的油漆应当具备持久的柔韧性和较薄的油漆层,不但应该使琴声柔和饱满,而且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不退色、不掉漆、不崩裂、不炸漆,鲜亮如初,持久耐用。
潮尔琴的装配和调整,对演奏性能和发音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把琴的装配和调整不得当,那么演奏者就会感到演奏时很困难或无法演奏,琴的发音也不会好,琴的功能尽失,琴本身的优势无法发挥,所以一定要重视琴的装配和调整。
潮尔琴的装配:首先把琴杆尾部穿入箱体,琴杆的过山底部与箱体结合要保证一定角度,结合面一定要严密,不得有缝隙,以防琴弦拉紧后,琴杆被往前拉倾斜。把拉弦皮块上的方孔套在琴箱底露出的杆尾方头上,把皮块转至琴面延长至80毫米处,把马尾束的疙瘩(马尾梳理好后头部系疙瘩)套住打结(皮条打结部分先用温水泡好,否则干皮打不了结)。两根拉条的外侧系85根的高音弦,内侧系115根的低音弦。把每束马尾梳理顺直后拉至琴杆上部琴头根部位置,用线扎紧后编成辫子,长度要超过木轴孔长度,后用线扎紧其余放散,把编好的琴弦穿入琴头槽中再穿入琴轴杆孔中拧紧,高音弦挂在外侧木轴上,低音弦挂在内侧木轴上。在琴杆上部30毫米处装上码,琴码装在离琴箱上边往下90毫米的位置。在琴码的舒气孔中要斜插一把长150毫米的蒙古刀,插在琴面板正面左侧或右侧均可,但刀柄一定搭在面板边框上。蒙古刀一定要斜插,因为蒙古人的传统习惯是刀刃不能对着朋友,只能对准敌人,所以插刀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琴码插上刀后调内侧低音弦,定调在大字组A音上,外弦定调在小字组d音上。拉动双弦调整插刀位置,直调到声音清晰为止,稳定后开始演奏使用。
潮尔琴不使用时,要取下蒙古刀,还要放松一下琴弦,以免皮面长时间受琴码下压而下陷影响音色和使用,琴一定安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日晒、匆靠近热源,要特别防止潮湿。
传统潮尔是一种构造合理、精巧的乐器。要把每把琴的音色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它成为演奏者手中得心应手的乐器,是制琴者的任务,也是我们传承人的义务。为保证乐器质量,就要严格执行“乐器制作标准”,只有按标准制作的乐器才是演奏者喜欢的产品,才能得到推广,也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