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 周国庆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农耕鱼米之地。经过17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现在上海市所辖面积已经达到了6340平方公里,而完全城市化区域已达到了3248平方公里,面积远超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城市。
从城市生态角度而言,伦敦、东京、纽约等大型城市郊区都有着大面积的自然森林或生态绿地、湖泊草原,大体量的围城绿地是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保障。然而,上海的城市郊区还并没有形成广袤的森林和生态绿地,有的只是大片的农业耕作用地,这对于一个特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而言是非常不合理的。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上海虽有着地处长江,面临东海的海洋性气候地理优势,但仍难以掩盖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表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极端高温屡创新高等现实无不在提醒着城市管理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国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维护大型城市的生态生存环境也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部署。
一个生态圈的形成至少需要20年,从时间维度来说,上海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已迫在眉睫。
城市绿地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包含城市中所有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城市空间。这种广义绿地的概念,由于外延过大,难以对绿地性质、规划定位、功能发挥、运营维护加以切实界定。所以需要对城市绿地做出合理分类,目前上海城市绿地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指在一个城市区划内以满足城市生态、防护、景观功能为主的绿地,包括防护性绿地、景观绿地、大型生态绿地。
(1)防护性城市绿地
将沿海防护林带、农田林网、河道绿化、城市行道树绿化、环城林带等均列为城市防护性绿地,这种类型绿地主要考虑的是树种适生性与防护功能选择的匹配度。
(2)城市景观绿地
此类绿地的功能主要以美化城市、服务市民的功能为主,城市中各种形式的街头绿地、花坛花境、小区绿化、厂区绿化等都可以归入到此类绿地之中。
(3)城市大型生态绿地
这类绿地的核心功能是满足城市生态需求,以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补充城市生态位等生态环境功能为主要任务,以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为衡量原则。
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用地范围且以提供良好的园林景观环境为基础,设置相应服务配套设施,供市民游憩、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
城市公园在功能定位上又可以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主题)公园;社区公园;标志性公园(纪念性园林)。
这两大类绿地区别在于,狭义城市绿地是以城市环境建设服务为目标,而城市公园是以市民生活服务为目标。大型城市生态绿地在达到一定生态规模效应后,可以提供或部分提供用于市民的游憩需求,但市民游赏行为应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前提,但城市公园则主要用于满足市民城市生活对环境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已经或正在兴建的大型城市绿地,包括郊野公园,其真正规划上的定位性质仍属于城市生态绿地。特别是郊野公园,有明显的数据显示,由于规模较大、地处偏远、人流稀少,其原有的公园功能定位正在随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向了事实上的城市生态绿地。有了对城市绿地和城市公园基本特征的界定,可以使城市建设者对于城市绿地规划定位起到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前,上海急需利用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城区之间的空间走廊,快速建成大型绕城生态绿地。在上海的“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已看到有一个个楔形绿地、郊野公园被列入规划建设之中,这说明城市管理者已经清醒认识到城市生态问题,并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部署。但是,以笔者多年观察,上海对于这些城市生态绿地的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偏离目标,建设周期冗长,造价昂贵、建成后维护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
在多年的工作中,笔者见到过很多大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城市公园设计规划方案。建设者和设计者在城市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中经常忽视了城市生态绿地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所在。在规划中往往关注功能分区、景观亮点、服务设施、游览者体验等要素,于是,在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案中各种运动休闲区、田园景观区、湖滨观赏区、生态科普区、露营区、特色植物区等填满了整张图纸。而城市生态绿地最重要的生态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补充城市生态位、净化城市的空气和水土等,却往往被忽视,这恰恰偏离了城市生态绿地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真正定位和初衷。
城市生态绿地多数由辖区政府委托国有企业作为建设主体来建造,其规划设计大多是由具有城市规划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接,有时会引入国际设计事务所做概念性方案,但扩初和施工图都还是由国内的专业设计团队完成。我们的规划设计师们在做设计方案时,往往强化了规划布局、交通流线、园林景观,却偏偏忽视或弱化了生态功能的设计。生态规划必定是与本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尽管也调集了水文、地理、土壤、气象等资料,但却仅仅是将其写在了纸上,并没有真正分析和理解当地土壤条件、温度变化、地下水位、日照长度、年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动植物)意味着什么。仅仅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构建关系用物理形态关系进行组合,必然偏离生态的本来发展规律。
由于各个环节的管理者对城市生态绿地的定位认识存在偏差,造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的规划方案在审批过程中来回反复,常常围绕着绿地中的基础设施、管线铺设、交通穿越、跨线桥梁、服务管理建筑、水面积平衡等规划指标的确定而反复磋商,以至于不少绿地规划设计方案审批流程长达5年以上。此外,由于将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当做城市园林来建造的定位,进一步造成了建设周期冗长、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不断增加等问题,也使得一些已建成的城市生态绿地养护管理和维护成本大幅增加。
依据上海的地理、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可以大体确定上海城市生态绿地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在上海地区适生的常绿和落叶树种较多,乡土植物种类丰富。因此,在绿地规划设计中片面强调常绿或是落叶(色叶)植种应用,乃至于追求新奇特植物的推广种植都不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违背了适地适树、物种多样性的生态规律。
(2)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整个城市地下水位偏高,土壤偏盐碱化,这种条件下不耐水湿的深根性树种较难适应,喜酸性植物也容易生长不良。且由于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夏季台风、汛期较多,也不利于树冠庞大的浅根系树种生长。因此,在绿地规划中合理规划风道、水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疏导为主。
(3)从自然植被的历史发育演变来看,上海地区未形成过大面积的自然或半自然森林,且由于人口稠密、耕地需求等因素,在上海地区一味强调营造大面积森林也是不现实的。相较而言,中高乔木林、灌木草甸、沼泽湿地等类型更加符合上海生态绿地的规划需求。
(1)城市绿地规划应根据所处区位、规模、体量、功能、定位等建立分类体系,这有利于对绿地规划目标的确定和设计方案的审核。
(2)对于城市大型生态绿地的规划建设应以超前的眼光来判断设计理念的符合性,应该认识到在生态系统形成并完善的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动植物群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规划设想达成的目标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实现的,避免追求一次成型、不可持续的建设标准,应当尽可能排除人为活动的干扰,建成后应给予绿地10年以上的封闭涵养期。
(3)生态绿地规划应当尽可能排除复杂城市系统的干扰,尽量弱化服务性功能的考虑,甚至于绿地内的道路规划都可以暂时省略。以当地水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为依据,着重于对水系、地形、植物选择的组织规划。生态绿地的雏形一旦建成,除前两年需要人工加以维护外,其他的就全部交给自然环境和时间了,以自然法则来促使绿地的成熟和稳定,也无需大量维护资金的投入。
(4)生态绿地植物的规划配置,不在于种类越多越好,不在于树种得越大越好,而恰恰相反,关键在于树种本身的适生性、对环境的贡献度、对生态稳定的作用等,同时应给动植物留有充够的生长空间,以适应时间的变化。这是生态绿地规划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合理的植物配置,也能大幅降低生态绿地的造价和养护管理费用,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5)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挖湖取土、局部地形堆高等处理来营造不耐水湿、深根系、高大乔木的适生条件,但不建议大面积运用。否则会损失已有的良好种植土资源,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造价也将大幅提高。
(6)生态绿地规划设计的切入点,不在于对基地的功能分区,也不在于采用物理形态美学的轮廓规划,而在于对基地内水系贯通、地形地貌的合理利用,以及对已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更在于充分掌握当地的水文、地理、土壤、气候特征,运用生态学的眼光构建起动植物与整个生态环境和城市之间关系。
生态绿地是城市的屏障,是城市呼吸的绿肺,也是城市的好伙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渴望,它还将成为城市居民的“沐心”之地。待到生态绿地“长成”之时,我们将森林悄悄打开,人们将获得一处最理想的沐浴身心之所。作为绿化工作者,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绿地应该以生态为大原则,在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下,有限度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服务,逐步进行必要设施的规划和增设工作,才是最为合理的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