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01-15 13:52朱光霞丁亚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南开封47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麻直肠癌麻醉

朱光霞 丁亚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麻醉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组织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行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性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比两组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疼痛,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现如今,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临床上在治疗胃肠道肿瘤中逐渐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结直肠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疼痛,避免手术创伤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但是手术过程中麻醉方式不同会对患者术后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临床上针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包括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等。随着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逐渐显现,临床上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中逐渐开展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进行麻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80例患者,以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前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中的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症,无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无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40~73岁,平均(64.3±5.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病例数23例、17例,患者的年龄41~75岁,平均(64.6±6.0)岁。比较上述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基本信息,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一步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L2/3椎间隙穿刺,注射1%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在患者麻醉起效以后10min,对其开展静脉全身麻醉[2]。

观察组开展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具体方法为:在B超引导下,对患者双侧腹横肌平面进行阻滞。每侧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0.5mL/kg),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对肋缘、髂嵴、腋中线进行定位,使用碘伏消毒。在获得超声声像图后,使用20G局麻针穿刺,超声引导下穿刺腹内斜肌、腹横机间筋膜层平面,推注生理盐水2mL,当观察到两层肌肉筋膜层分开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0.5mL/kg)。以相同的方式对另一侧进行阻滞,并确认局麻起效后,开始静脉全麻[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卧床、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及Cor、IL-6、TNF-α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结果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卧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卧床、住院时间、VAS分别为(1.40±0.71)d、(4.10±1.12)d、(3.17±0.65)分,对照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分别为(2.64±0.83)d、(6.67±1.20)d、(6.48±0.97)分,组间数据对比:t=7.1801,9.9022,17.9285,P均<0.05。

2.2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Cor、IL-6、TNF-α分别为(134.73±1.43)nmol/L、(23.12±1.15)pg/mL、(9.87±1.20)pg/mL,观察组的Cor、IL-6、TNF-α分别为(128.44±1.54)nmol/L、(20.54±1.07)pg/mL、(7.35±1.17)pg/mL,t=18.9296,10.3879,9.5096,P均<0.05。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的Cor、IL-6、TNF-α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传统的全麻方式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开展椎管内麻醉,但是传统全麻方式会造成双下肢交感神经阻滞,导致患者血管扩张,增加失血性休克的风险[4]。近年来,超声下区域神经阻滞以其优质的手术效果,逐渐得到广范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对结直肠癌患者实施腹横膜平面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能够有效达到镇痛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注射局部药物时,能够清晰显示麻醉药物扩散范围,可以有效达到阻滞部位,保证麻醉效果。但是由于腹部神经属于分布较为分散,需要提高用药剂量,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双侧阻滞,剂量过度可能会增加患者麻醉风险。患者麻醉后需要密切关注其基本生命体征变化,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5,6]。

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卧床休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皮质醇(cor)、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h的VAS评分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有助于降低手术后产生应激反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预后康复效果,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全麻直肠癌麻醉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