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青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游泳,因其自身对减脂瘦身、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伴随着游泳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已将游泳设置为必修课。然而,受场地、师资、教学方法等因素制约,大学生游泳水平普遍落后。本文通过了解游泳课的开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同时,更为高校游泳课教学改革观提供理论帮助。
随着我国游泳锻炼标准的实行,高校领导的重视,早已将这门课程列入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很多学生都对游泳知识进行科普,也从中了解到游泳对身体的益处,使得喜爱游泳、选择游泳课的学生增多。因此,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例如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游泳课后,第二次可能间隔两到三个学年。在开展形式上,因场地、设施较少,以大班型为主,经常需要一名教师带多名学生上课;在授课过程中,以面对面授课为主,然后学生需要自主练习。可见,游泳课在高校开展的并不顺利,多数的游泳教学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长此以往会阻碍高校游泳教学事业的发展。
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了游泳课教学,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偏重于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内容较为单一。讲解中是传授最基本的游泳知识,对原理、训练机制等深层次的知识涉及较少,说明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着不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过多单一的形式化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深层次的技能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游泳课多为一周一次,而对于没有游泳基础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一定时间来克服对水的恐惧,而一学期的教学中,游泳课只能上不到20次,而教师期末是通过技术动作去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判,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这样单一的考评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更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教学设施来看,多数高校游泳基础设施薄弱,基本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每一学期游泳课学生人数较多,若课程安排不合理会造成拥挤,造成安全隐患。然而,为了教学需求,一名教师一节课要教多名学生,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降低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更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间上,可以将一学年的课程都安排到一个学期完成,适当增加游泳课的课时,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熟练掌握游泳技术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场馆的建设,可以争取教育资金和学校助力,在使用时更要合理布置不同年级的上课时间,人数不宜过多,避免因人数过多造成安全隐患。
游泳的教学环境较为特殊,在水中,学生的感官会受到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三维动图,通过直观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游泳的动作,从而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可以分组分层次进行教学,对于没接触过游泳的学生,要从他们“怕水”的心理障碍入手,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第三,多示范少讲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多个示范面让学生看清动作。最后,在教学中要将技术动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游泳能够培养我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授课过程中应模拟溺水的危险情境,提高自救和防范意识,实现游泳课程建设的意义所在。
高校的体育教师,受到科研压力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课程教学,且由于游泳课兴起的时间较晚,一般被高校列为选修课,不易被重视。通过调查得知,游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游泳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游泳会变成一种边缘化的学科。而较高素质、较为专业的游泳教学人员却是我们高校游泳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是当前游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给予游泳课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想要拥有高素质的游泳教师,就要借鉴先进的做法,引入专业人士、退役队员等进行专业指导,让更多游泳教师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盛行的今天,游泳是高校教学项目的最佳选择之一。针对上述现象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实行游泳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方面的改革,都对高校游泳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游泳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师资建设,更多的引进游泳专家、人才,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以确保教师素养不断提升,为我国游泳事业的提升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