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九妹 李秀真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向社会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一线人才,为“中国制造”输送了大批量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加快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往往由于各方认识不足,协同合作中缺乏动力,给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高职教育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配合,但是由于三者之间配合不尽完美,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受限,首先最突出当属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利益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矛盾。资本逐利,这是每个企业基本目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立刻的收益,当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即不能为其带来税收或者政策上的优惠,又不能通过短期合作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社会效益,再加上企业在校企合作这个问题上并没有问责机制或者社会束缚,企业并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没有体会到高职教育培养未来会带来什么好处,导致企业在高职教育的合作上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合作培养高职人才。
其次,和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规范模糊,缺乏指令性或者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企业对学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导致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给高职教育未来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最后,层次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目前仍处于传统的“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通常都是以追求学生拿到各种证书,忽略真正实际操作问题,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真正目的。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导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影响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
正确认识并直视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问题,那么距离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再遥远。要实现高职教育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政府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展高职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劳动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经验数据表明,发展高职教育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学校应以培养适用人才的角度和学校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过硬的人才为己任;企业应以人才储备为目标,认识到高职教育人才的不可或缺性,加深与学校的合作。
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背景设置专业,建设以当地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库。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学校应将自己融入到当地企业的发展中去,正确意识到市场需求,培养为当地企业服务的意识,用自身功能为当地企业服务,学校应正确认识到职业需求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加深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企业要求,实现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解决学生就业前岗前培训的问题,实现招生就业一体化,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促进企业发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企业环境设立实践内容,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后,完全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管理,实训结束后,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愿意留在实训企业的学生考核通过后可以留下成为正式员工,对不愿意留下的学生,实训结束后自主择业。
政府应为当地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例如:组织合作论坛等;还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合作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借助学校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等,通过校企合作树立企业形象等;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得到企业支持,扩大招生这一良性循环,与企业达成互赢。
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政府要有所作为,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合作管理协调平台,例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二是出台一些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
办学就是办专业。高职教育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育设施,加强政校企的深入合作,以就业为向导,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不仅增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走出一条“以就业为指导,以质量谋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