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琼仙
(广州市黄埔区凤尾小学,广东 广州 510555)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由此看来,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注重合理运用训练策略,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基本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阅读技能掌握水平。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引导其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在此便需要教师为其布置相应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段落中,在此过程中借助教师的言语指导与鼓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侧重于围绕特定故事情境与文化语境,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常用的字词、语句、语法、句式等建立新的理解与认知,以此形成对于阅读文本主题思想、内涵意蕴的全新、深度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文本中塑造的情境与故事的联想与想象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创作规律,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效率、深化语文素养培育[1]。
开展语文阅读训练的首要前提便是明确树立教学训练目标,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能否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与思想情感的,从中积累语言文字与材料,为后续写作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围绕两个核心开展阅读训练,其一是“写什么”,梳理作者所阐述的内容、明确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其二是“怎样写”,即掌握文本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以《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运用默读策略,引导学生借助视觉系统将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与符号直接传入大脑中,在大脑中完成信息的输入、分析、加工与识记,在较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建立对于文本所表达内容的初步印象。接下来教师需要借助问题进行阅读引导,提出“文章中主要记叙了哪些主人公”、“这些人物分别做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再次回顾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写事类记叙文依照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分段的方法,使其厘清阅读思路、攻克分段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与对文体结构的掌握水平。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未形成系统的抽象思维,往往通过朗读、背诵巩固其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朗读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文中的语言、思想与情感,感知文中所蕴含的结构美、言语美、艺术美,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由于该文本侧重于写景,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场景再现,截选出有关桂林美景的纪录片片段,将泛着清澈水纹的漓江、云雾缭绕下的两岸奇峰、缓慢随江水漂行的小舟竹筏等场景展现在学生视野中,配合悠扬婉转、古朴深厚的背景音乐,塑造出美好的自然风光画卷。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同学伴随场景与音乐共同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置身于桂林山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一步体会寄情祖国山水、荡舟漓江之上的享受之情,在朗读结束后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美文背诵下来,以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语言积累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渗透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选取典型语句、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补写,充分运用文章的留白之处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以《观潮》一课为例,该文本运用大量篇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其中“只见巨浪滔天,似浓烟滚滚而来,又好像狂风裹着层云怒吼而来......”这一句式便将钱塘大潮来临时的景观进行了生动描摹与再现,不仅实现了前文层层铺垫下的爆发,同时也为后文作者描写心境埋下了伏笔,成为上下段落间的关键衔接语句,起到承前启后、连接文本段落的作用。教师应当着重提炼出该语句,引导学生明确“只见......似......又好像......”这一句式是如何介绍某一事物的多重特征的,以此综合考察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与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务必要运用多元化阅读训练方法,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文字理解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