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征及对策

2019-01-15 16:11郝晓文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郝晓文 牟 瑶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重庆 400065)

一、网络公共空间开辟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生活空间,成为人们开展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领域。网络空间从集体行动中发生出来,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是一个人人可以进入的新世界。网络公共空间是在网络空间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在互联网技术支持和媒体传播机制下,网络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交流构成的网络空间。

(一)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正是在爱国主义语境下提出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完成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盛世空前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完成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完成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爱国情怀,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

(二)网络时代赋予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其时代性。传统优秀文化、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重要价值。传统优秀文化奠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早有南宋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今有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仍需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吸纳,传统优秀文化是民族存续的根,在网络新兴媒体时代,优秀的传统能更生动地传下来,如《国家宝藏》就是把我国文物通过影视展现在大众面前,是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人民需求与发展不均衡等现实挑战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最大程度集合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规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围绕当代主流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它能更大力度宣传国家的大政政策,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形势。

网络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内容。在网络环境中借由网络载体兴起和传播的文化是网络流行文化,网络流行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促进了世界的互联互通,使得大学生渴望听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互联网的自由性和共享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即时了解实事动态,增进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荣誉感。

(三)网络公共空间开发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式

网络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与交往活动的重要场域,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结构10岁—39岁青年占67.8%;其中20-29岁的占比最高,为26.8%。由此可见,大学生占网络主体的绝大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网络传播种类更加多样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门户网,它是国家对外开放或是发布综合信息大众化网站,它是网民通向网络世界的大门。二是短视频,由网民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各新媒体平台播放、适合在移动条件观看且频繁推送的视频内容,具有产出流程简易、产出门槛低、参与性高等特点。三是网络社区,这是互联网用户在线交流的空间。四是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范围不断扩大,转移到手机平台领域,手机成为新型社交网络工具,为网民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五是网络新闻,它将无序的消息进行有序整合,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具有多面、多渠道、多媒体等功能。六是搜索引擎,简单说即为用户提供信息搜索的系统。还有其他网络娱乐,包括网络购物、网络阅读、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

相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介,新媒体具有自身优越性。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介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其通过用文字、声音、图像直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解读、热点新闻等达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漫灌。可见,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新颖性。互联网推广的新媒体在服务上更加突出吸引力感染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媒体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特质与大学生的特点相衔接,共同带来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新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的新特征

从个体层面看,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个体的知、情、信、意、行综合发展,教育大学生学习党史和国家发展的历程,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信念的目标。从社会层面看,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国家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等全方面的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对国家的自豪感、责任感,引导其理性爱国。

(一)组织结构去精英化

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去精英化的特点。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由领袖人物发起,通过组织整理民俗,对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进行宣扬,激发民情,再动员大学生参与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达到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的作用;或者由复兴传统文化转为诉诸政治需求,向现有政治权力挑战,其活动的基础是大家共同的情感意志,一般而言倾向于精英政治的表达,覆盖面较小,没有扩张到更大范围,影响力也相对而言较小,趋向于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表达。

网络时代爱国主义题材丰富以及获取便利,削弱了以往的精英政治表达方式,人人都是网络空间的主体。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借助战争科技等题材,配合新媒体的音、影、相技术达到了十分成功的效果,人人都可以买电影票去亲临感受爱国影视,达到心灵震撼,形成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情怀。这极大的解放了他们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爱国教育。除此之外,近年来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草根推动并引起社会关注,推动社会舆论。如发生于2018年4月的“洁洁良事件”,“洁洁良”被网友人肉搜索,主流舆论对田佳良的言论纷纷表示谴责,并支持厦大对田氏开除学籍以及勒令退学的处理。对于“洁洁良”事件以及其它高校频现的“精日”,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激烈讨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事件走向。

(二)情感表达由感性向理性转化

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表达表现为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的特点。从爱国主义对国家的情感依附的本质之上,有一些外延特征,如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以及为国家利益愿意做出牺牲等。爱国主义的出发点是情感,受感性驱动,容易导致极端情绪的喷发,造成不良后果。如人们熟知的中日钓鱼岛事件,抵制韩货等事件,在网络上关于中日、中韩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冲突的公开讨论极易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绪,这种情绪又激烈又盲目,有些甚至是毫无理论根据的语言攻击,导致线下的暴力活动,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就有人跟风,由此引发了打、砸、烧、抢日系车,殴打日系车车主的暴力行为等现象,有的导致严重后果,如西安日系车主遇示威人群头部被重击。这不仅威胁到国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扰乱人们对社会治安所产生的信任,引发社会恐慌,最终影响构建和谐社会。

一般来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感性方面较突出,但近些年有向理性化表达转化的趋势。大学生群体看到网上一些针对祖国的言论,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有序组织,批驳不良言论。在运作模式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联动转变的态势,大学生网民的言论很容易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扩散为大范围传播,通过网络的互动,情绪的感染,有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发展为线下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可能性增大。

(三)爱国主义话语表达泛娱乐化和政治正确相互交融

表达形式上泛娱乐化和表达内容上政治正确相交融是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突出特点。从爱国主义的表达来看,表现出从严肃到娱乐过渡的特征,近代“我以我血荐轩辕”式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在以往权威、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有明确的政治正确性。一方面,在媒体传播形式多样的时代,大学生话语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政治素养都呈现出坚定性、正确性等特征。如表情包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站的传播,既能丰富聊天内容沟通朋友关系,又能达到爱国情感的同际传递。还有重庆共青团借由微信公众号,制作“小红莓”卡通形象,选择大学生喜欢的偶像人物易烊千玺作为形象大使,推出切合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文章、视频等,潜移默化地对共青团青年做到从思想、价值观全方面的培塑,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话语积极向团组织靠拢。

三、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推动我们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我们必须应对趋势,利用这一趋势,加快媒体整合的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较强的沟通力影响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呈现出新特征,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化,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系统化。

(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培育爱国主义“意见领袖”

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网络空间受法律约束,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从以往的精英政治中脱离出来,大学生群体庞大,十分迫切地需要“意见领袖”来引领。另一方面,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和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舆论信息,肃清其利益诉求,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挖掘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利用新媒体搞活爱国活动的形式。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带头人组织学生活动,做好活动策划总结,有序进行爱国行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中的创新。

(二)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引导大学生从非理性爱国顺利转向理性爱国。网络的参与性为网络爱国主义情感向现实爱国主义行动转化提供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情感在网络空间一经形成后,就会经由网民传播从而产生对爱国主义的认同,之后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这股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寻求宣泄口,除了网络上的言论外,还有网络下的行动。网络空间发挥了动员作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只要这些言论在网络上形成小规模的影响力,就为线下活动的实施提供便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把控学生们的线上线下动向,对于极端的舆论和爱国行为要采取线上引导,线下疏散;利用大数据定期监测大学生的网络浏览痕迹,及时发现错误倾向的爱国主义言论,及时引导制止并开展针对性的说理教育。因此,要通过组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结合网络语言,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爱国主义话语实践发展的内在规律,扩大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正面力量。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是在网络空间中应用而生的,具有丰富涵义、正面价值取向的话语要素集,是爱国主义实践在网络场域的一种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话语表达就其表现形式是直面性、感性的,就其性质而言,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基于个体直观经验的朴素情感,要引导其转化为爱国理性,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语言表达。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盲目地培养和激发人的爱国情怀,还要规约他们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的爱国行为。我们必须重视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引导情感的走向;必须重视爱国激情,珍视爱国温情;我们必须提倡情感内敛,把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让它滋养灵魂。将大学生浓郁的爱国心、爱国情凝聚到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上来,最终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中。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爱国学·晒佳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