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璇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青少年成长状态,维护心智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的教育工作中,心理沙龙凭借自身的应用优势,逐渐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了全面深入的展示应用优势,需重视主体设置的核心地位,以此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展开。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必须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其平复心态,并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心理沙龙活动[1]。在组织沙龙活动时,务必要保证主题内容的指导性,并使主题内容与产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相对接。
方法上,教师应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或是交流的形式,以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心理疲劳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另外,心理沙龙活动的创建,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同时,为其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
例如,很多大学生经常会由于人际关系管理处理不当,造成心理问题,并持续性的对自身心理成长状态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关心心灵成长,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沙龙课程活动。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式的游戏内容,使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教育过程中,并在游戏活动的同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逐渐削减心理障碍问题。通过“你画我猜”、“成语接龙”等互动性的趣味活动,缓解大学生压力,增强正向交流的心理疏通作用,使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交流方式,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沙龙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并不是单一的事件与知识点内容。而其中的主题内容,就是贯穿整个沙龙活动的主线思维,在游戏与互动的交流中,以各种趣味性的形式,推进沙龙的进度流程,并同步的完成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心理沙龙的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通过对沙龙活动的参与,对自我定位的重新感知,用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武装自己,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时刻对产生的压力与负面情绪进行调节。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需在沙龙的整体氛围中,营造出较为轻松的环境,并在自由轻松的发言活动中,使大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逐渐实现行为上的转变。
例如,在组织心理沙龙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设计轻松的开场引导,在趣味性的游戏影响下,对沙龙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破冰”,使每名同学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沙龙活动中。在“动物狂欢节”活动中,让每名同学都佩戴上面具,并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对特定的信息内容进行传递。以此,大学生可以省去语言表达的内容,并在行动中产生互动。在完成游戏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刚才的游戏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大学生自己总结出交流障碍对于游戏内容的影响,并逐渐将内容扩展到应用课程中。以此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也使大学生在发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实现心理健康和语言表达的双重收获。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完成心理沙龙活动之后,每名同学都会在心理产生不一样的感悟与体会。对此,教师必须在活动完成后,进行跟踪调查,通过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在活动后的心理状态,以此为基础,对后续的活动内容与主题思想进行调整[2]。同时,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保证其心理成长状态,教师还要为大学生设置活动后的思考内容,并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心理变化的印记。
同时,在定期召开的心理沙龙活动中,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确定大学生的成长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并在心理沙龙的活动中,不断用这种正向的变化条件对新加入的大学生产生影响,使积极的心态产生环境影响作用,在交流与分享的基础上,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另外,从活动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师需时刻对沙龙活动的内容进行反思。同样以“关心心灵成长,和谐人际关系”活动为例,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心态作出调整,与大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以此才能保证心理教育与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提高课程教育效率水平。
综上,心理沙龙是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无论在现阶段的应用条件还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都应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以此保证自身教育形式的适应性与优势性。而在应用中,需在主题、过程、总结这三个方面,强调其应用性,在优化心理沙龙发展状态的同时,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