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灌区农业节水建设思路探析

2019-01-15 18:39:11武敬佩
治淮 2019年9期
关键词:节水用水水资源

武敬佩

(作者单位: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 233010)

茨淮新河灌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是淮北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四市七个县区约20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灌区内整体年平均降水量偏少,农业用水量整体不足,水资源相对贫乏,用水效率普遍较低。近些年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沿河及面上大部分骨干工程得以更新改造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率,但尚有部分工程年久失修、效益低下,无法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再加上节水措施不到位、运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等诸多原因,导致茨淮新河灌区存在工程设施体系不完善、农业节水政策不健全等“短板”,影响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灌区工程状况,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使茨淮新河灌区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农业节水综合示范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茨淮新河灌区实际情况,探索更有利于灌区未来发展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做好茨淮新河灌区的农业节水综合示范工作。

一、建立有利于灌区发展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

目前,茨淮新河灌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单位,采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承担茨淮新河末级上桥枢纽管理、水资源调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等职责,灌区内其他枢纽和闸站渠系工程主要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茨淮新河灌区建设管理主要采用项目法人和现场管理机构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灌区内各县区工程运行管理普遍存在着水平不高、效率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灌溉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当前运管体制下难以发挥灌区农业节水创新和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制约了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灌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茨淮新河灌区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成立茨淮新河灌区专门管理机构,站在全灌区的角度,结合灌区内农业整体情况,确定灌区现代化农业用水、节水目标,科学统一调度水资源,因地制宜,全面谋划,有效地提高灌区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推行灌区节水长效机制,发挥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区效益。

二、加紧实施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1.继续实施灌区骨干工程更新改造

骨干工程在灌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构成了灌区灌排体系的骨架,不仅为灌区提供着灌溉水源,还是灌区灌溉输水和排水的主要通道。茨淮新河灌区骨干工程更新改造自2005年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下达并完成投资计划约6亿元,通过9个年度可研、79个单项工程的实施,完成了67座泵站和涵闸的更新改造、约100km的堤顶防汛混凝土道路建设、部分配套建设等,已完成灌区内大部分骨干工程的更新改造,目前灌区实灌面积已达182万亩。灌区骨干工程的更新改造大大提高了工程运行可靠性和灌溉保证率,发挥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受投资限制,目前茨淮新河灌区尚有部分骨干工程未实施更新改造,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形势依然存在,加之田间配套工程没有同步实施,灌区的整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开展量测水设施建设,争取灌区配套工程建设

准确有效的测水量水是灌区科学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加强经营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灌区和制定水费政策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目前茨淮新河灌区通信及现代化管理系统尚未建立,农业供水如全部实行专用量水设施计量,不仅经营成本高,现场管理需要人员也较多,设施及设备的管理还存在很大风险。

按照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量测水设施建设,为实时掌握灌区沿河道的取水口和干渠上泵站的取水情况,对茨淮新河流域内上桥抽水站、阚疃抽水站等2座枢纽提水站和74个沿河一级抽水站开展泵站取水计量设施建设,配合灌区信息化系统,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督众多引水口门的配水量和用水量,以提高农业灌溉和城乡生活的供水保证率以及茨淮新河灌区内水资源的利用率。结合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抗旱应急水源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进程,加快推进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和量水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实现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灌区现代化

茨淮新河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7年,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数据监控不够完善,没有统一的数据中心,难以实现统一调度,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管控力度不够,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应以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为指导,在《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系框架内,立足茨淮新河灌区业务开展和职能管理需要实际,结合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同步推进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建设内容主要涉及茨淮新河灌区泵站、节制闸运行状态采集,灌区水量检测,水文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数据库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等。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为水资源合理调度、节水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权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信息化系统、量水设施建设实现的基础上,全面建立灌区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科学分配用水定额指标,按照适度从紧原则,通过颁发水权证的形式将灌区农业用水权益分配到用水主体。根据灌区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水权,采取将农业水权确定到各个取水点(泵站、涵闸),再由取水点按实际需要合理分配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水户协会或村民小组、用水户,将农业水权和土地权属管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增强水权分配的科学性。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共同确定较为合理的农业水价,制定奖励补贴措施和价格调整措施,强化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对超定额的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用水等实行分类水价。

五、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完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

茨淮新河灌区是安徽省淮北地区粮食主产区,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前条件薄弱,耕作粗放,以旱粮为主,1978年亩产量仅200kg左右。灌区建成后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增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干旱年份能够依靠水灌溉,保证灌区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对促进淮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更好的水田、需水量较大的经济作物及大棚蔬菜的普及,广大农民已充分认识到农作物灌溉的重要性,迫切要求发展灌溉农业,并积极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灌区内部分县区如怀远县、颍东区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调整产业种植布局,推广高效农业产业种植结构,选用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作物品种,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切实落实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提升的要求。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对灌区建设的支持,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强与灌区内各县区政府沟通协调,整合县区级水利建设资金对灌区的建设投入,多渠道落实农业精准用水补贴和节水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探索通过水权交易等方式筹集灌区建设改造资金。

六、结语

为加强农业节水综合示范建设工作,应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区效益为最终目标,以完善灌区工程设施体系和水权制度体系为主要任务,以补齐农业节水工程和制度短板为主要途径,普及推广示范灌区节水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和谐用水关系,完善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使茨淮新河灌区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节水用水水资源
坚持节水
品牌研究(2023年3期)2023-02-09 11:34:24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机电安全(2022年1期)2022-08-27 02:14:50
节水公益广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4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30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节水妙想
读写算(上)(2016年9期)2016-02-27 08: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