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2015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响亮口号。着眼于未来,“双创”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动力,还是一种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式方法。行业企业的很多基层劳动者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流下,作为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怎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推陈出新,实现创新?
在个人层面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与其他外在因素不同,这种因素是从学生自身产生的,属于内部因素。本人通过调查,认为主要存在这几点:1.学生存在猎奇心理、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探索欲等心理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2.传统思维的束缚,例如:羊群效应、一贯尊崇权威和书本型思维的禁锢。3.自身理论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4.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的思想,造成学生实践操作基础薄弱。
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其家庭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孩子很多事情第一时间并不会找父母来倾诉,造成孩子压力过大,从而害怕新的尝试。
在营造校园创新氛围这方面,学校做的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好。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及时提出质疑。教师创新能力不高也是一大问题,陈旧的知识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人离不开社会,在诸多创新意识培养的外部因素中,社会对于学生额外的影响更为深刻。在这方面,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足,科研培养方面力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总体来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
外部环境只能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培养。自我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高职学生应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猎奇心理、积极探索欲等方面的培养,遇到问题不要消极对待,置之不理,要积极的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敢于质疑权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刨根问底。
2.发展兴趣爱好。正确积极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学习,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使得每一天都充实有意义。
3.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型思维是“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创新型思维,才能在这个新时代站稳脚。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造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民主的家庭氛围的营造
家庭氛围可以分成传统型、包办型、放任型、冲突型、一级民主型。民主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跨越辈分的鸿沟,相互尊重,积极交流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孩子的创新型思维。
2.家庭教育方式要合理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父母应允许孩子进行自主选择,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培养其兴趣爱好,支持孩子探索好奇的事物。当高职学生在面对困难无法解决时,父母不应持否定态度,应该给予积极的开导和鼓励,告诉他们不要放弃要再次尝试,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国务院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可以很好的为国家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铺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
1.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创新思维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建设高质量、创新型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高,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师资管理制度要完善。这部技能更好的监督教师队伍的工作,而且也能促进其自我发展和提升。
2.加强高职学生的实践环节。实践不仅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灵感,高职院校应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在其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发挥灵感。
1.政治方面,国家需要建立相关的政治制度,建立一个民主稳定、自由健康的社会政治环境。
2.同时,在经济方面,对高职院校和创新型竞赛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给予高职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资金补贴。
3.文化环境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创新创业,让全民投入到认识创新、参与创新的浪潮中去,共享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