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而要加速新农村建设就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建设事业中,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方向,是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可行措施。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问题,作为担负着教育责任、人才培养责任的重要部门,高校应该对这个问题提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各方面的激励办法,对学生展开教育,鼓励学生回到家乡、把握机遇、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根据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很多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通常是毕业后考虑前景的后位选择,而在城市工作,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是很多人的首要考虑目标。即使不是发达的大城市,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也更偏向于在城市工作定居,如果返乡也会选择在家乡旁边的城市就业[1]。这就可以看出,乡村、农村虽然获得了很多政策的扶持,也出台了很多对大学生的福利政策,但对本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吸引力仍不够大,经济落后使农村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也给吸引人才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经济更为发达,企业的类型丰富,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大学生有更大的机会和提升空间,虽然城市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但瑕不掩瑜,对大学生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除上述的客观环境因素之外,学生自身的主观看法也对毕业后的去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返乡意愿弱的原因还包括大学生对于自己前景的规划是不清晰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充足,较为普遍的想法是“反正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与其回家回村里不如在城市里先找一个工作”,这也体现了高校对于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并不到位,学生在迷茫中只能随意选择一个看上去更好的路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每种选择的具体规划和可能性。
实际上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和学科教育有着同等的地位,学科教育聚焦于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具有相应学术能力的毕业生,而创业教育则是对学生掌握了学术知识之后,该如何运用、如何选择、如何规划等问题负责,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学生的就业率、创业成功率、工作满意度都息息相关,充分到位的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清晰的规划,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创业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快地度过校园与职场的缓冲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要鼓励农村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就业、创业知识,消除对家乡的固有偏见,拓宽自己的选择路径。学校应当对创业教育课程提起重视,不能将其作为副科、获取学分的科目。只有学校重视了,学生才会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完成相关的课题和任务,真正掌握系统的创业、就业知识,并能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将其实践。创业教育涵盖很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学校应该引进相关科目的专业教师,完善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有意愿返乡的农村籍学生打下相关知识基础[2]。
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还应该将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纳入到创业教育课程中来,让学生的眼光能兼顾城市与农村,考虑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走出对农村建设的误区。如果将来真的走入农村就业、创业,也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就业、创业案例,让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前景有大体的预测和掌握,培养学生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紧随时代潮流的创新人才。
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社会总体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进步速度,如何为新农村建设积蓄更强大的人才力量和人才储备是需要社会各层面都参与解决的难题。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当落到实处,针对农村问题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切实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高校应该鼓励农村籍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提高其对农村建设前景的信心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减轻学生面对就业抉择时的心理压力,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