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
(如皋市通用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学科有很大差别[1]。在技术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还要给学生在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形成一种良好的导向[2]。
学生是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的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素质教育应该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3]。通用技术中向学生展示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技术成果,比如孔明锁和其中蕴含的榫卯结构的广泛应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巧夺天工,进而引发他们对更多中国传统或先进技术发展的关注与兴趣。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通用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是维护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样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需要[4]。
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团队合作。一个人尽其职、互相包容的团队可以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双赢,而团队精神的养成也可以抵消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扭曲心理带来的危害,一个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无,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未来在社会上能走多远[5]。
一个便携式小板凳的设计制作需要前期学生自己进行图纸设计,小组讨论最终方案,制作时有明确的制作分工,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自己协作自己商讨的机会。
技术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前提,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也与科学的技术观相悖,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关注环保的意识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6]。通用技术中“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介绍聚焦于当下一次性碗筷的白色污染,月饼的过度包装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产品的设计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将学生对环保理念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会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从生活中的小事做到保护环境,只有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7]。
“以人为本”就是技术的发展应当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理性的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建构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相协调的技术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但同时,它的两面性也会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种扭曲的技术观应当及时遏制,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向他们传输正确的技术观必不可少。
通用技术除了在课堂中向学生传输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操作项目上也无一不得到体现。“课桌多功能工具盒”、“手机支架”的制作考核也落脚于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实用性、创新性,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课程也是培养这种态度的重要途径。在“桥模”的制作中,学生对自己的桥模进行承重性试验。模型在许多科技发展中不可替代,神州飞船在载人飞行之前会进行模拟人试验,奥运会鸟巢场馆的建造也会在前期进行模型演示,这些都体现了科学设计的严谨性。
除此之外,老师的以身作则也是向学生传达严谨科学的途径。在演示试验时,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试验尽可能的成功。技术是严肃的,通用技术作为向学生传达技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义不容辞。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学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及时总结,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双重熏陶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当然,在包括通用技术在内的所有必修学科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深入地融入德育教育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进一步地思索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