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卓群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也不断发展。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事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要力量[1]。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力度薄弱,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高校大学生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无法真正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这些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吴明红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教育培养活动。”[2]张天阔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进而具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3]综合学界研究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高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活动。
从理论研究现状看,全球生态问题牵动着每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养成。2014年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世界各大高校讨论球绿色教育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并建立“生态文明国际大学联盟”;2017年生态文明国际论坛集中讨论了“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绿色能源”、“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绿色大学”和“青年论坛”等七个问题,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关于其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逐渐展开。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国内著名学者以及各高校团队也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依据“美丽中国”战略,四川大学成立“美丽中国”研究所,开办美丽中国网,搭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网络平台[4];广大研究者基于“美丽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及内涵,立足“美丽中国”的视角,深入调研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上研究为本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方法支持。
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大学生无疑是主力军,这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看,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巩固生态文明理论基础。从现实意义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大学生能否真正贯彻新发展理念,接受内容完整、体系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实现“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对驻济高校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力度薄弱,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高校大学生也缺乏生态文明观念,缺少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活动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存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枯燥、内容与现实脱节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生态文明课程数量少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从教育形式来看,7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形式单一枯燥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是通过开展相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来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非传统课堂教育形式较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真正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较少。从教育内容来看,72.4%的被调查者表示,目前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内容与现实脱节,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没有及时将最新的生态文明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纳入教材中,这使学生在书本知识学习中不能自觉地吸收最新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也因此受到制约。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虽然大部分高校有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研究,但从教学来看,“目前教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教育需要。”[4]非专业教师教授时主要以教育者本专业知识为背景,与生态文明理论相联系。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驻济高校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主要以全校公共通识选修课为主,开设专业多为生命科学、环境、教育学等专业,且数量较少,部分学生为修满学分或修相关类型选修课的学分而选择生态文明相关课程。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非本专业等因素,难以向学生传授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归其根源,则是高校缺乏一整套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没有形成规范的生态文明课程标准。
从生态文明学习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生态文明学习意识不足、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缺乏、大学生生态文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途径为课堂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教授下学习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68.8%的受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学习意识不足。从认知程度来看,主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数量较少,57.6%的受调查者对生态文明基本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处于表层简单认知;28.4%的受调查者则是对生态文明不清楚、不了解,缺乏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从实践效果来看,有51.2%的大学生表示曾经亲身参与了生态文明相关调查实践活动,但是仅有11.2%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调研,40%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浅层实践活动,没有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本质。这说明无论从理论认知还是实践活动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学习都有明显的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学习方式,需要引起重视。
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府以及全体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课程标准设置与监督执行的责任。面对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指导思想,结合当前教育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群体特点,编制出一套规范科学的生态文明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从国家规范文件的角度对大学生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进行预期设定。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工程重点教材的作用,编造一系列内容完整清晰、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时代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还应监督高校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内容,从宏观上把控整个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应积极承担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担,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质。一是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二是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课堂,而将课堂讲好讲活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积极引进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专业教师,大力培养师范类专业教师,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人才支撑;要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将生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活跃课堂氛围,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素养。三是高校应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鼓励高校大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科研立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调研,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鼓励大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研究。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转变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健康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能。在课堂中应认真学习生态文明专业知识,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在课外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要积极主动从事生态文明相关调研和理论研究,提高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深入研究,扎根基层,将理论研究透,将现实问题调查清楚,进而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与帮助。要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