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涛,陈伟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21世纪是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然而,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创新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
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探索和实践多层多线并举的培养途径,最终达到培养社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学校、行业、企业密切配合的办学模式,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建多方共赢的共同体,企业、学校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教”引领“产”,“产”助力“教”的良好态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产教一体化团队,共同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并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1],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机电类专业面向广西及珠三角地区,对接现代制造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定位和就业方向,推行基于行动引导、目标产品、集中式教学的教改途径;探索依托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满足机电类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立“三层递进”训练模式和“三线并行”课程体系及创新教学的载体,通过反复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层递进”[2]的培养模式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首先,要深入行业企业对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目标进行调研及分析,形成与岗位能力相适应、侧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和项目载体;其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让学生进校就围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开展相应的学习与工作,经过自主学习、创新设计、技术研发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共享集研究、设计、生产于一身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2]。该研发中心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总投资1800多万元,拥有数控加工中心、等离子水切割机、数控镗床等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主要负责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凿岩机、挖掘机、抓木器等工程机械设备,在校内搭建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应、校企相互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企业生产为教学提供载体,专业力量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利益融为一体,校企之间形成制度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四融合”的合作模式,与原有校企合作建设的“自主学习中心”“机电创新中心”和“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教四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关注广西乃至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机电类创新能力培养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设置教学内容。通过机电行业企业调研,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然后转换为学习领域的相应课程,再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依据机电行业特点和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最后形成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融入CDIO和TRIZ理论、校企协同育人“三线并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含产品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完成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
与此同时,融入数控装调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机修钳工、电工及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将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将CDIO与TRIZ理论融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从基础抓起,从专业技能训练抓起,在专业技术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方法,传授创新的技巧,激发创新的源泉,引导创新的方向。
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大师、能工巧匠,双方联合指导机电类专业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和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指导能力;引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机电产品研制和水电工程项目实践,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组织以及具体的技术实施方面的能力,带动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规范制度,校企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校企互相依托、教师与员工互换,建立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二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共管共育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实践校企联合培养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多元途径;三是校企共同制定生产实践与生产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方式,实现校企融合、制度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多方面融合。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入深、循续渐进的围绕“目标产品”,将专业的教学内容融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中,通过三层递进、三线并行的逐渐深入和提升,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感性认识阶段即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学生初次接触专业,对专业的认识处于新鲜、朦胧、好奇的层次,专业教学团队要抓住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基础的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入门。此时,按专业特点建立机电类专业“五大协会”:机械制造协会、数控协会、自动化协会、微机协会和设备维修协会,建立协会活动基地——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制定各协会的章程,由总会主管,每个协会选派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指导老师负责日常的学习指导。
为保有学生对专业的新鲜感,学生初入校后,各协会深入班级,介绍各协会职能,组织协会的各项活动,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进入协会,学生课堂学习之余,参与协会活动、学习,协会老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新成员进入“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以老带新的模式,将优良的学风、创新的风气一届届相传,新生经过自主学习专业小知识,完成小产品制作,学生初步形成创新理念和兴趣,为其后创新活动奠定基础。此阶段的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学习和灵活地应用专业知识,打破专业基础课程枯燥、难懂、不会应用的弊端。
理性认识阶段即学生入校后的第二学年。经过前期专业基础学习、技能的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制作的专业技能。因此,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可通过“机电创新中心”开展项目驱动研究型学习,从中得到创新思维的介入,使程式化的学习转变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死”理论转变为“活”技能,并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借助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大学生机械设计制作大赛以及本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专业比赛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从各专业学生中择选出一批对机械创新设计有兴趣,并有一定知识能力、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组成机电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在机电创新中心的学习与训练中,学生得到规范的指导,学会查阅、收集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并根据机械创新活动的主题,自主制定设计方案,开展产品的整体制作、安装、控制等一系列的专业活动,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创新的信心。
通过以赛促学,学生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后进的同学建立学习的信心。
能力提升阶段即学生入校后的第三学年。此阶段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环节,是提升、拔尖阶段。经过前期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知识、专业技术的应用已经基本达到了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但要达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在专业战场上经受历练。
校企合作项目是这一阶段的基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带领部分对创新有着坚定信心、自身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对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参加到“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机械研发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有意识的将企业的产品研发、机电创新设计活动与毕业设计课题结合,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工作,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去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得到层层深入的熏陶与训练,逐渐形成“能力强、素质高、爱创新、能创业”特质,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提升,在一系列的学生技术、技能大赛中打磨专业技能,提高了专业竞争力。
但是,在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意,无论是创新课程还是课外创新活动的项目要由小到大,载体由简到繁,避免学生刚开始接触创新设计时入门太难,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失去兴趣,积极性下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扮好领路人的角色,适时地给予学生有益地指导;加强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自我设计制作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
在“三层递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应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提升,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可供参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