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丽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峨眉山大庙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城北2.5公里的飞来岗上,是一处独特的道释共处、众神群祀的古建筑群,来到大庙既可以拜佛也可以问道。1988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庙会还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峨眉山大庙建筑群总共五重,依山而建,四周林木葱笼,山川河流栱卫,岗峦起伏如城堞。整体建筑群落背靠峨眉仙山诸峰,两侧有低山;岗前双溪缭绕,赖子河与初石河形成拱卫之势;东面是旷野平川,长年东风与西流相撞,造成阴阳互补的气脉环流,可说是一处“阴阳交合、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在飞来岗上,古建筑遍布山岭,建筑群坐西朝东,主要由山门、观音殿、毗卢殿、九蟒殿、香殿、飞来殿、灵霄殿等单体建筑组成。一座座建筑顺山势而上,依轴线的布局有序展开。整个庙宇飞檐翘角、红墙碧瓦、气势宏伟,建筑装饰华丽、刻镂精细,风格各异。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元、明、清三代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特色:从追求单体建筑的结构宏大,逐渐转变到更为注重建筑的整体组合和形体变化;从出檐深远的屋顶、雄大的斗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元代建筑造型特色,到建筑造型稳重严谨,细部装饰繁复,立柱、斗栱缩小的清代建筑风格。
飞来殿作为大庙最重要的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标志,其结构之精巧,工艺之精湛,装饰之精美,为西南地区少见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式木构建筑,均为楠木构造。此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屋脊用琉璃瓦精雕细镂烧制而成,正脊两端有鸱吻,龙头张口吞脊,尾部向上飞卷,身上雕刻波浪纹。垂脊末端安放有排列整齐的脊兽雕饰,最前端为仙人骑凤,其后跟随龙、凤、狮子、天马、海马五只小兽,这些雕刻手法细腻,形态逼真,造型各不相同的仙人引兽,寓意吉祥如意、驱逐魔邪、逢凶化吉的美好意愿。建筑屋顶各个部位精美的琉璃雕饰相互映衬,给硕大厚重的屋顶增添了无限的灵动之感、艺术之美。
建筑采用移柱造和减柱法,形成了极其稳固的框架结构。殿内用“彻上露明造”做法加大室内空间,八架椽梁架,前后四柱,脊檩下有脊瓜柱和叉手撑托,以增强横向拉力。建筑檐柱上设有阑额和平板枋,枋上置斗栱,斗栱用材较大,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托起梁架,使得建筑檐下的屋架举折平缓,屋顶出檐深远,具飞动升腾的审美气势。斗栱共三十八朵,一层一层的向上伸延开展,逐层叠加,纵横交错的斗栱形成托架,向外出挑,使得建筑屋顶出檐深远,造型古朴而壮观。最下层的华栱雕刻有如意纹,昂嘴向上卷曲成象鼻形,下昂平直雕刻成构图饱满。富贵华丽的龙头形,其层次丰富,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刀法清晰,运用转折、顿挫、凹凸、起伏等刀法,充分体现了木雕的材质美以及丰富的雕琢美。后檐与山面的斗栱共二十六朵,形制与前檐斗栱大致相同。通过斗栱的这些连续、整齐的斗栱具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美,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檐下,构成了浑然一体、气韵生动的美感。
建筑立柱均为圆形,无卷杀,仅上部抹角成覆盆状,柱础青石凿成,素面无雕刻。正面明间左、右正檐柱上的两条泥塑金身蟠龙造型十分生动,装饰亦甚为华丽壮观,刻镂精细,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为宋元时期的典型装饰风格。两条蟠龙盘绕在圆柱上,呈张牙舞爪,蜿蜒欲飞之势,其造型洗练夸张、生动矫健、逼真传神。龙眼圆睁,龙身鳞甲雕刻细腻、匀称而清晰,采用圆雕、镂雕、深浅浮雕等表现技法的结合。左边蟠龙龙嘴微张,龙身站着一手拿如意、衣裙飘飘的童女;右边蟠龙则龙嘴紧闭,龙身上屹立双手合十、赤裸上身的童男。泥塑金龙左右相对,相互映衬,形象生动、构图饱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加上梁柱间雕饰层叠交错的龙凤头雀替,表现出雄健大气、奇巧精致的宋元艺术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整座建筑立于石砌高台基上,正面垂带式踏道10级,殿前有宽敞、开阔、方正的大月台,台基四周有寻杖石栏杆,映衬得整座建筑愈发宏伟壮观,突显出了飞天殿在整个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台基四周设栏杆,采用宋式单钩栏杆,石料本色,素方形的望柱头,给人以简练、素雅之感。栏板部分用浅浮雕装饰,既保持了栏杆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立体感。古拙简朴的栏杆造型在起到防护安全、分割空间的同时,又与精雕细琢的建筑形成对比,反衬出建筑的雄伟壮丽。
峨眉山大庙现存建筑分属元、明、清三个时期,尤其是主殿飞来殿的木构架、斗栱以及细部的装饰题材、雕刻、彩绘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其建筑艺术鲜明地表现了宗教观念、哲理内涵等精神性特质,是宗教文化内蕴的物态体现,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散发着独特的宗教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