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沛豪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8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本质是围绕师生需求开展服务,虽然服务技术载体在不断更新,但服务宗旨却始终未变。当然,在进行知识服务实践中,图书馆人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然深度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实现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嬗变,开放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户由于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留下了相应的信息,使得围绕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精准式服务成为现实,智慧图书馆因此而生。何谓智慧图书馆?是指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满足用户需求,并被感知的移动式图书馆。从其概念来看,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在于“智慧”层面,如何实现“智慧”?要求将智能技术嵌入其中,确保用户得到体验式、个性化服务,并规避可能存在的不愉快的服务体验。回归到图书馆的本质,我们发现,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本质并无区别,并实现了升华,为用户提供安全性、开放性以及服务性的新环境。因此,智慧图书馆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未来走向。
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在其长期积累中,必然生成各种各样的服务模式,从服务模式的发展状况而言,有一定的时效性,即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进步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模式可能与实践的发展不相称,进而引发不匹配问题。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模式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数据资源整合程度低。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多数商业机构能够给客户带来一站式服务,甚至行政服务机构也打造出“最多跑一趟”的服务模式。所以,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在享受图书馆知识服务时,亟需一种快捷化的检索方式,即是针对用户需求和兴趣的个性化检索方式。然而,由于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库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以及数据资源库之间的差异性,致使难以提供面向用户需求的智慧化服务。
第二、信息服务开放程度低。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审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时发现,其存在着较大的封闭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学科建设和学科专家为支撑开展服务的,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广大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在高校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不是以广大师生为主导导向,那么,就忽视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同时,馆员对信息进行整合具有专业性,导致部分数据信息的流失,降低了用户进行数据检索所得到数据的完整性。
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中存在的数据资源整合程度低、信息服务开放程度低等问题,必须要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出发,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化服务模式,才能凸显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张力。
第一、强化融合,嵌入数据库互操作技术。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存在一站式服务“缺位”的问题,可以通过把数据库互操作技术嵌入知识服务实践中,进而实现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资源互联、互通、互享,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将数据库之间比较分散以及标准不一的信息资源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等,而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恰好为智慧化服务提供智慧资源搜集整合的支持,最终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带来“福音”,进而达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之“资源”“人”和“空间”三大要素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真实价值。
第二、注重创新,生成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智慧化服务通过分析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兴趣和需求,精准对接用户的服务需求,帮助用户得到最佳的知识服务方案。同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实现馆员、专业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方便进行实时沟通,针对用户的问题提供与其服务需求相匹配的服务。在三方交流的过程中,用户的关联性信息将会生成,并将在数据库中得以保存,那么,在未来的服务中,智慧服务将会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知识创新化服务。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必须要考虑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型,转向智慧化服务模式,围绕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来开展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智慧化服务的内涵,并实现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