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直以来,习总书记都十分关心、关注垃圾分类工作,在召开重大会议以及国内考察时,曾多次就垃圾分类工作发表观点和看法,了解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并要求各地要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看似“小事”的“垃圾分类”,却引得习总书记的频频关注和牵挂,因为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的重大问题。
施行垃圾分类刻不容缓。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住建部等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入落实。
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明确在46个重点城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46个城市已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了23.6%,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近日,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由试点到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吹响了“啃硬骨头”的冲锋号。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存在的难点、痛点很多。如,前端分类不彻底,收集的分类垃圾量大质低,需要人工或机械二次分拣;中端普遍存在混装混运现象,打击居民分类投放积极性;末端处理能力不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不高等。另外,由于垃圾分类相关人员、设备都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较高,加之工作难度大,部分地方存在推进落实不积极等现象。
毫无疑问,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除了政策引导鼓励外,包括制度支撑、资金保障、人员设备、宣传推广以及人民群众的素质素养都缺一不可,这是一项需要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也强调,推行垃圾分类,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因此,我们既要信心,也要有耐心、恒心,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垃圾分类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扎实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