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雨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某石友第一次听到这个古人金句的时候,有种天灵盖儿都掀开一角的感觉。
难怪自己玩了数载石头却没长进呢。原来不是自己智商有硬伤,是没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智商有硬伤……
他当然不是没有石界的朋友,可是认识的人都是以前混论坛加进来的,或者是逛市场偶尔聊起来的,有种抓瞎得来的感觉。有的玩的不是同一个石种,有的性情不同,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去。
总而言之,他心里默默想——“这届石友,质量不行!”
可是从哪里寻来高质量石友呢?放眼望去最便捷的方法,当然就是加微信群了。
那几年,微信群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拉群的热心人。有时早上一睁眼,就没头没尾地被拉进好几个群,群员天南地北,名单一眼望不到头。但在这位石友的眼中,那一个个灰色的微信名,竟像双双小手摇曳,只等着他上前,友好地握紧。
于是他从一大早上就开始忙活,编辑各种问候语,搜集一些别出心裁的表情包,力争给人留下深刻鲜明、风趣睿智的印象。然后挨个给群里那些不认识的成员发私信。
一开始,发的是通用版:
“我是群聊****的****”
觉得不够劲儿。反复斟酌用词,夹带各种表情包,改成了——
“您好!请多关照,我是石友****”
自我感觉彬彬有礼、活泼宜人。可惜他不知道微信有个规则,介绍那栏只能显示前十几个字符。算下来,刚刚卡在他名字前。结果对方抓起手机一看,一头雾水,这都是什么呀!
饶是如此,这位石友还是孜孜不倦地结交各路好友,微信群的各种礼仪也学得齐全。
清晨须敬茶,睡前必问安,有人发言积极点赞捧场。有时静下来想想,古代媳妇的晨昏定省也不过如此了。但几个月下来,交到了多少朋友,倒也未必。
他渐渐琢磨出味道来了:原来每天晒石的,不一定是为了听到什么评论见解,多半是在做买卖。而收获赞誉的,也不一定是什么好石,多半还是大家在给买家捧场。
他偶尔抛出几个问题,想得到“一发入魂”的交流。但收到的答案全都云山雾绕,什么赏石清心、赏石悟道,然后再把几个古人捧出来。他很怀疑,这些人盘算的是——“不能让你搞懂,就把你搞晕”。总之真知灼见是一根毛都摸不到。
一怒之下,他决定退群:哼,白殷勤好几个月!
可退又不敢明目张胆地退。当时的微信规则,是连名带姓地显示:
“****退出了该群”
这他可怂了。只好百度里学来一招,退群前先把自己的群昵称,改成“有人”。这样一来显示的是:
“有人退出了该群”
哼,确有人退群,让你们查无此人去吧。
不过这几月的混圈子,却也得到了很多新信息。譬如好文章、好展览、好活动,不再是自己从茫茫大海中逐一筛选。
说起展览活动,他便想到了现场混圈子。从理论上来说,展览中停在同一块石头前的石友,多半心意相投、看法相近,聊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只是这石友并不擅长交际,因此话题开始得有些尴尬:
“这块不错啊!”
“嗯,是不错。”
“你看这里,生得好啊!”
“嗯,还可以,形蛮好。呵呵,我再到那边转转,您慢慢看。”
一般人防范心理太重,实在硬聊不下去。但更可怕的那些聊得下去的。他们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趾高气昂,挥斥方遒。根本没有让你张口的机会。
再一问,哦,原来就是他的石头。看着对方殷切期待的眼神,只好搜肠刮肚地夸几句。他目光热烈如火,夸不到位还不让你走。
“不不不”,这石友心里想,“这不是我想要的”。他深知真正的交流,不在这些面上,都在展览后的酒席上。
这种酒席的安排颇有讲究。最前方是主桌,大领导、大藏家在此团团一座。然后是分门别类的桌,什么代表团桌、媒体桌等等,再然后才是自己这样的“小人物拼团”桌。
但这些桌之外,往往还有私席。那是几个大佬私下攒的局,是要商量大事的,寻常人等挤不进去。
这石友规规矩矩呆在自己的“小人物拼团”桌上,也学着诸人一般去各桌敬酒拉关系。右手一个分酒器,左手一个杯,左窥右盼,伺机而动。酒过三巡,大家都略带酩酊。脸色也都红了,坐姿也都散了,整个人有种馒头发好了的感觉,又或者说是小鸡破壳前的暖和劲儿。此时最宜谈事。
于是也不管是不是刚认识。就有人开始抓你的手,拍你的肩:“兄弟啊,哥哥我跟你讲,你是不知道这中间的难处啊……”
说到动情处,你会莫名其妙地看到有人紧紧抱在一起,久久难分,而且一起摇摆。凑近了一看,两人都在半眯着眼打盹。
那一厢又有人开始发出洪钟大笑,笃定了接下来八辈子的生意合作,各种铺天大咒,发得一个比一个响。
如果你闭上眼留意听,这席间的声音,其实正如一曲交响乐。从开始的端正扭捏,到松弛试探,再到铺天盖地的欢乐宣泄,隐隐中夹杂着一股说不清的众生焦虑……如此丰富,如此复杂,如此起承转合,结构精巧。
竟像同时上演着800 台大戏。而且连起来看,又别有风味。这桌人人捧着的主角,到了那桌扮低伏小;那桌敷衍太平的人士,在这桌声泪俱下。停在自己桌上,冷静夹着花生米的人,一颗一颗,吃下去的都是盘算。
这出戏一直安可到次日。这石友亲眼看到,昨晚紧紧抱在一起的那两位兄弟,在酒店大堂见到时,同时流露出来的陌生和尴尬。两人默契地伸出手,随意捏一捏。
酒桌上谈的生意,转头就忘的居多。买家可以说话不算话,但卖家又不能将多喝的酒呕出来还给他,下次见了,该喝还得喝。
其实,这哪里只是生意上的事,所有的交谊莫不如此。这石友十分好奇,为什么就一定要在酒桌上谈事呢?气氛确实是好,好得让人掩耳盗铃。
他之后当然又混过许许多多样子的圈子。兜兜转转,得出一个教训:石界不是没有高手,但高手自带围墙,不是人人都能跨得过去。
思前想后,与其去找朋友,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可靠可信的朋友。
毕竟,亘古至今,圈子的前提都是——半斤八两,份量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