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玉石文化对新时代践行传统美德的启示

2019-01-15 02:01阮宁宁
宝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荀子玉石君子

文/阮宁宁

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文中提醒我们,如果想深入研究文化,就要“透过风格的表面去挖掘它的潜在意义”。在古代,人们根据“首德而次符”来判别玉石品质的好坏,进而将这种标准演变为对君子德行的判断。孔子首倡“君子比德于玉”就是玉石由物质转为精神象征的一种体现。

一、玉石的文化建构

(一)玉石文化的萌芽——“贵玉贱碈”

据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建设》杂志上发表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提到:中华玉器滥觞于距今8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中国上古玉器文化南北两处的突出代表。玉石地位的发展大抵经历过三个阶段:史前时期,玉器与宗教信仰结合,玉被神圣化和神秘化;氏族社会,等级制度又使玉等级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首倡“德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聘义》中子贡和孔子有对“贵玉贱碈”这一现象进行探讨。“碈,石似玉”,在《说文解字》中“碈”字有“玉”字部、“石”字部,由此可见它的物理属性介乎玉与石之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人主要是“以色辨玉”,《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以玉质成色的好坏为标准来评判高低贵贱,为后世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等级制的“玉色符码系统”。“东汉明帝乃为大珮,冲牙、双瑀、璜皆为白玉”(《后汉书·舆服志》),印证了“白玉成皇”一说,因此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一度受到帝王的追捧。到春秋战国时期,多元主体的华夏玉文化逐渐被一元一体的玉文化所取代,产自仙山的昆仑玉、新疆的和田玉为皇家所用,地方玉则多为民间使用,这种用玉划分使得孔子关于“玉”与“碈”的贵/贱的言论不再是文学虚构,而是一种崭新的玉石文化价值的萌芽。

(二)玉石文化的发展——“玉礼”观

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礼乐并举。“玉礼”是“中国礼仪文化发展脉络中最强烈也是最持久的搏动。”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早期的文明可以称作“礼乐文明”,“礼”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诗经·鄘风·相鼠》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作为精神层面的“礼”需要通过物质化的器物来表现,才能化抽象为形象,于是玉从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

《周礼》作为“三礼”之首详细记载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状况。《周礼》中掌管玉器的职官分布于“六大”职官系统(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中,诸部都设有与玉器相关的职官。作为礼器的“玉”,它的形制也是很有考究的,其中“政治礼仪性构成了古代玉石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宗法制社会里,统治制度的核心是王权、阶级、礼,而玉在其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成为这一核心的象征物。春秋战国时期,“礼玉”的规范化、制度化更是礼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讲古玉功能有二:其一为等邦国;其二为礼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器被作为周天子与异族社会和亲和结盟的重要物品,“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共处理念在周文化中渐渐形成。

二、诸子“玉石文化观”

(一)诸子论玉器

诸子对于玉器及其文化内涵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礼制”文化发展的认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先秦玉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老子对“玉石文化”持批判与反思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认为“难得之货令人行防”,他主张“挞玉毁珠”。玉石在古代是难得的自然之物,人类基于政治需要等赋予了玉石宗教价值、阶级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身份地位、金钱权利的象征,更成为世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当标签多了,玉石也就变得不纯粹,破坏了玉石的自然之美,妨害人类本来生活的宁静和平,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道是足于己而不形于外。

2.孔子认为“玉石文化”是“损”与“益”的关系,是发展与继承的辩证统一关系

孔子深入研究礼制文明,认为其核心为“道德与理性”。基于孔子对礼制文化的态度,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玉石文化观——反对对玉石的盲目崇拜。《论语》中有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玉帛作为高档物品所体现的礼制等级也是极高的。当然“礼”的精神实质并不是和玉帛划等号的,而是“人”对其倾注了多少感情,于是又有“礼轻情意重”一说,《礼记·聘义》中提到:“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3.荀子对“玉石文化”的思想具有综合性

荀子发展了儒家人道思想的同时又吸收和改造了道家的自然天道思想,认为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人类也绝不是自然的附属物,人类具有能动性。这里我们可以稍稍看到辩证法的端倪。基于荀子思想的这一特点,荀子对玉石文化的态度也是相当理性的,他说:“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物者莫明于珠玉”(《荀子·天伦》)。玉作为自然的产物,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储量少、本身的精美,更多的是在于人类运用理性赋予它的额外价值。“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子·非相》)。荀子认为玉石虽然与其他石头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如果不经过雕琢是无法成为“宝”的。“雕琢其章”方能“金玉其相”“纲纪四方”。君子也是如此,他们有金玉的品质,且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品质雕琢其身使自己更有文彩。由此,荀子提出:人类应该理性的认识人类创造物——“玉石”在人类生活中的客观地位,不能因玉石而失去本真。

(二)诸子论玉德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时期都有其代表的器物,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出了相应的物质文化,但能将其与君子的品质加以联系的唯有玉石。作为物质对象的玉石常被拟人化、道德化,据此发展而来的“玉德学说”内涵更是相当丰富。“玉德一说”与古代的人佩戴玉石装饰品的习惯密不可分。西周时期佩玉就已制度化,佩玉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以玉比人”“人如玉”的说法广泛流传开来。

1.荀子玉有“七德”:仁、知、义、行、勇、情、辞

玉德观念”在西周时期产生,流行于东周并形成了“玉德学说”,最后在汉代成熟。“玉德学说”的源流最早可溯至《荀子·法行》中子贡与孔子的讨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2.管子玉有“九德”: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

《管子·水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3.孔子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礼记·聘义》:“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比德于玉”是战国时期人们的通识,玉的人文道德色彩显著增强,玉的礼制意义更加富有道德教化意味,玉文化也朝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金声玉振”——玉德的最高追求

中国古代的玉佩挂饰由多种玉块组合而成,走路的时候相互碰撞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铿锵声。“行则鸣佩玉”,“其声不扬”(《礼记·玉藻》)。君子走路时玉佩要“其声不扬”,步子优雅且有节奏,这样才能让玉佩发出“玉德”之声。为什么古时候的君子如此看重“玉音”呢?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孟子·万章上》),这是孟子极赞孔子之语。《五行》中“圣之思也轻,轻则型,型则不亡,不亡则聪,聪则闻天子之道,闻君子之道则玉音,玉音则型,型则圣”。这一句讲到“玉音”是“致圣”的条件,所以君子必须时时警醒自己,恪守“玉德”。

玉石是自然物质,美德为人伦理念,二者分属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当玉石与美德联系在一起时,表明了古人对自然事物的一种审美观念——比德观(类似于修辞中的“托物言志”“类比”手法)。如:《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福禄攸降”,用玉瓒来夸赞周文王的仁德像玉一般光彩动人。《离骚》中屈原自称“怀瑾握瑜”,“瑾”和“瑜”都是玉的美称。屈原用“瑾”和“瑜”与“香草”和“美人”来强调自己品德的纯洁高尚。《九章·涉江》中“被明月兮佩宝璐……登昆仑兮食玉英”。诗人通过珍珠、美玉来自况以表达对奸佞之人的憎恶,及对国家的深切忧虑。

中华儿女崇尚的谦和、礼让、含蓄、典雅的情操与“比德于玉”关系密切,这是古代玉文化内涵的坚实的人文基础。如:《诗·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玱璁珩”。珩,“佩上玉也,所以节止行也。从玉行声”(许慎《说文解字》)。此句诗是说用佩戴玉珩来节制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放荡的举止。《楚辞·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予珮兮澧浦”。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古时候的男子在帽子的两边垂挂有两个“玉耳塞”,用来时刻提醒自己自重,不要妄听不义之辞。《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琼,“赤玉也”(许慎《说文解字》),指美玉。此句诗是说用美玉来回报别人的恩德。所以说“金声玉振”可谓是古时君子对“玉德”的最高追求了。

三、“玉德”文化对新时代践性传统美德的启示

张岱年指出:“中国文化绝不是仅仅只体现为某些方面,而是包括各种极具内涵的语言文字”,“一切关于文化实在的认识始终是依据于一种独特的观点的认识。把实在的事件——有意识的无意识地——与普遍的‘文化价值’联系起来,然后抽象出对我们有意义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它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座衔接多维因素的桥梁。对先秦文献中关于“玉石”的文本进行整理、探究,就是在有意识地将古人的玉石文化与新时代践行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玉石文化”以玉为圣,以玉为宝,以玉为德的符号,在感受“玉石文化”的曼妙之美的同时,还要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玉德”,做谦谦君子、以和为贵、谦逊有礼。《中庸》说能尽人性就能尽物性,能尽物性就可以赞天地化育,赞天地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参。“玉”为天地之大美,华夏儿女有大美之传统,继承与发扬“玉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荀子玉石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君子无所争
和谐
有君子之道四焉
二石
知识小词条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审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