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谭雪露
基于ATN·CDIO 导向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要基础教学核心,注重民族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锻炼。通过创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整合多彩贵州民族特色资源,强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人文艺术、专业技术知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以专业认知和体验实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
ATN•CDIO(Art Technology Nationality•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在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最新 成 果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与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而提出的,意为艺术技术民族相融,创新创意执行。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探讨将艺术、技术、民族文化等资源融入到建筑学专业教学基质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实践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学习锻炼,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
建筑设计基础是贵州民族大学ATN•CDIO 教学改革中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为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入学启蒙课程,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接触的首门专业课程。对于刚离开高中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正面临着从高中被动吸收知识体系到大学主动汲取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系列蜕变挑战,建筑设计基础作为挑战起始点,是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起翘点,对于今后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学习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入门课程,国内各个建筑高校均从不同的方向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多次探讨,提出了诸多现代建筑教学的先进理念,如近年来知名老八校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提倡的“以空间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作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建筑设计基础肩负着为民族院校学生开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之门的重任。与国内各建筑专业院校不同,学院建筑学等专业办学依托西南地域的民族学优势,且学院生源多源自贵州省内民族地区,学生民族特点鲜明,民族文化丰富,仅仅依靠讲授传统以历史学习和形式教育等糅合的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很难为没有专业背景的学生们进行教学启示。依托ATN·CDIO 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能更好的起到初期引导作用,拉近民族学子对建筑学专业学习的亲切感,与此同时,创新以空间感知和体验为媒介的基
与以往建筑基础教学中以专业知识和表现为主的培养模式不同,教学中以“认知”为基础起点,以“认知——体验——实践”为核心,课程更多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参与,不再被动等待老师传授理论,同时,学习评价标准不再以图纸表达作为重点考核点,而是强调课程讨论的参与度及认知体验的完成度,将学生从绘图表现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生活中的空间环境,用人体作为空间认知参照尺寸进行测绘,充分感知人的身体与空间环境的关联性,从实践认知中去探索发现专业学习的兴趣点。
1)感知空间
前期主要围绕人体尺度数据测绘学习任务展开,重点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基本的测量工具了解周边熟悉环境实物的尺寸,同时学会用自身作为参照体系去对空间尺度进行认知和了解,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周边生活中的空间环境尺寸,亲自感受寝室生活空间中家具的长、高、宽,感受教室、图书馆等学习空间中桌椅的高宽尺寸。这一阶段主要培养一年级学生熟悉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度(三维)和常用家具的基本尺寸,学会分析人在具体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动作规律,初步建立有关空间和流线的基本认知理念,以人体尺度作为感知空间的主要测量方法,不再以工具数据测量作为认知空间的手段,为后期空间功能与组合设计奠定新的思维逻辑基础。
2)体验场所
除了让学生建立对空间尺度的认知,还需让学生实地体验空间场所的氛围。因此,中期主要以实地案例走访调研结合小规模空间布局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组队合作亲自去校园公共空间中体验人的行为活动方式,体验公共空间中功能的布局方式,最后以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建工楼作为核心实践点,拟在建工楼某一层公共平台做小型的公共休息空间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调研案例,分析思考校园公共休憩空间基本的功能关系,打造一个能为校园师生提供舒适、幽雅的休息、等候及交往的场所。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低年级的学生不再将专业学习定位为画图匠模式,而是欣喜走出专业教室,真诚地去体验空间,对空间的功能概念有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体验公共空间的场所氛围,熟悉和掌握空间中所需的家具陈设,学会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合理地分析和组织基本空间平面中的功能流线,同时结合人体尺度需求对公共休憩空间进行细部深化设计,提升对三维空间的深层次理解。
3)空间设计
此阶段在建筑设计基础后期进行训练,主要是在给定的空间结构体系内,利用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空间构成与组合设计练习。在充分理解空间要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空间的综合设计能力,不仅巩固了前期的空间尺度和功能概念之外,还需对空间形态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教学设计主要以某一固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符合该人群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空间概念为依托,让学生对该空间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解读和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人、人的行为活动、空间功能、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关联,学会建立有序的空间秩序,让学生学会对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进行流动、组合、渗透、层次等综合处理。同时该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图纸与模型交互分析的工作模式,提升对空间的综合认知能力。
1)创新思维模式
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总—分—总”的节奏进行组织,强调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分析——应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分析法。首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对优秀的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认知,开展前期认知学习教学活动,对学习借鉴的实例进行解剖,分析其优劣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让学生自我发现遇到的专业实际问题,展开具体的问题分析,最终寻求适宜的解决策略,以此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2)组队合作完成
空间认知教学不单单是增强学生个体的专业兴趣,也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学生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磨合的契机点。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前期的感知空间部分以学生个体进行人体尺度数据测绘作业,所有的调研活动及后期均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将学生以4~5 人/组进行小组组合,课堂教师对小组定期成果进行辅导,同时课堂上每个小组之间须有一定的相互交流讨论,互相评析调研汇报或设计构思,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和应有的专业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对入学一年级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后,基于ATN·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空间认知”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索不仅仅强化了民族院校建筑学相关专业低年级学生在初期专业表达方面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在面对专业问题时应有的理性分析思维能力。其次,较明显的看到以“空间认知”进行初期教学引导的模式极大地加深了的低年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沉浸在画图中疲惫无趣,认知体验的方式反而激发了学生开始对专业进行探索和思考, 从单一的二维图纸绘制延伸至三维模型的制作推敲,再到三维空间的联系转化,空间认知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视野,全力为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打下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
在新时代的感召下,高校工程教育持续开启新的阶段,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将“空间认知”引入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思维模式较传统重技能轻训练的教学相比将得到更显著的提高。但是针对地域文化突出的民族院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和改革还需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以此更好适应建筑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地方教育转化为社会服务夯基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