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与本刊主编(中)和省湿地保护中心原主任顾长明
2017年12月25日,淠河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六安市首家“国家湿地公园”。
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淠河为主线,从大别山的高山峡谷奔流253公里,似蜿蜒的玉带,成为六安的母亲河,也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六安淠河湿地公园是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南起举世闻名的淠史杭工程的渠首工程横排头坝水利枢纽,北至合六叶高速下游500米,总长度43.7千米,公园总面积444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065公顷,湿地率为68.9%。湿地内植被完好,物种丰富,共分布维管束植物29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野菱、金荞麦等8种。脊椎动物有21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如:有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鸳鸯等,常见的鸟类有白鹭、小 、绿头鸭、苍鹭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江淮地区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在调节淮河流域防洪压力、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改善皖西地区自然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安徽省重要湿地之一,也是大别山重要的水禽间歇地和越冬场所。
横排大坝水利枢纽
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北麓,她襟长江而带淮河,依高山而傍淠水,是个湿地文化源远流长、水环境得天独厚的城市。这里有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的淠史杭,有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等纵横交错的湿地水系,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在内的六大水库如珍珠般点辍其间。在1.5万平方公里的六安土地上,有1991平方公里的水面,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这里有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这里也是省城合肥市及六安、淮南等地的大水缸,99亿立方米的湿地水资源,滋养了皖西千万亩土地。作为经济发展后进地区和革命老区,为了保护生态屏障,留下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六安牺牲了发展速度,在本世纪初就提出生态立市的目标,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大投入、站位高、立意远。在绿色发展的战略下,2008年起,六安市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淠河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保护淠河湿地。2011年,为了巩固淠河治理成果,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申报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开始试点建设。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六安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六安市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道路的典范。
自古以来,淠河就是六安人的母亲河,然而,这条穿城而过的让六安人引以为傲的母亲河,也曾经因城市发展、采砂等原因变得千疮百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淠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母亲河迎来了涅槃重生。通过淠河水系修复,夯实生态基础。加固堤防、护坡护岸,河道清障,湿地公园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清淤、截污、活水、增绿,13条支流水系及黑臭水体迎来新生。
实施治污工程,消除面源污染。湿地公园周边城乡建成了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和处理系统,共建设各类污水处理厂10个,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3万吨,城区铺设管网237公里,改造管网45.9公里,雨污分流覆盖率81.67%,污水处理率达98.42%。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彻底剪断了水系的污染负荷,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在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营造水景观,含蓄水源,有效的调节和保证湿地的水位。同时,通过退堤还湿、退居还湿、退养还湿(消除迷魂阵)、取缔采砂等措施不断扩展湿地空间。沿河拆迁各类房屋27万平方,安置居民近万人,修复河岸植被320公顷。全面禁止河道采砂,清退沙场32家,逐步恢复河流自然生态。
淠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以规划引领,以制度作保障,从湿地修复、管理能力建设、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巡护等多项措施为抓手,全面展开湿地建设与保护工作。2011年,编制了《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制定了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即:《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巡护管理制度》《监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湿地公园管理处各科室职责和工作制度等。
积极筹措国家、省、市相关湿地修复资金,先后实施了25项软硬件项目建设。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工程,选择了芦苇、蒲草、灯心草等湿地植被重建,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设了科普宣教馆、游客中心、湿地阅读馆、湿地大讲堂等场馆。安装界碑100个、界桩290个、观鸟亭5个、各类标识标牌660个、护栏10km等,建成了湿地地理信息系统、湿地视频监控系统,采购和安排各类科研监测设备。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动植物监测、小学生走进湿地等一系列科研和科普活动;全面禁止采砂,严厉打击电捕鱼、捕猎野生动物、盗采砂等违法行为;建成了湿地地理信息系统、湿地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理念从“保护优先”向“全面保护”的转变。
淠史杭工程展览馆
淠史杭工程纪念碑
对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六安市高位推动湿地管理工作,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由市直各部门组成的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建立了统一协调、监测、监管和防治的湿地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林业、环境保护、水利、农业等湿地保护相关部门职能作用,以及湿地沿线区、乡(镇)属地管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横向联动区、乡(镇)、村级的纵向管护联动网络,协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成立六安市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建立了6个保护站,2个执法大队,具体负责湿地管理工作,全面进行保护。成立淠河湿地生态保护督查考核组,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考核,高位调度协调,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形成全员发动、市区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湿地保护氛围。
成绩来源于汗水。多年来,市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联合水利、公安、林业、交通、农委等部门开展巡河护林、渔政执法、打击采砂、增殖放流等管护作业,打击非法电捕鱼专项行动,打击非常采砂专项行动、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行动等。同时,全天候开展湿地巡护,招标9家物业管理企业参与湿地公园管护,开展资源本底调查,采购水文水质、动植物监测与分析设备。对水质、大气、气象、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与安大、安师大、安农大、皖西学院等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合作途径。
一园风韵,全城妖娆。如今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了集城市休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成为六安城市发展的焦点和热点。湿地保育区内,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景色怡人;柔性路面平坦舒适,亲水栈道、码头、健身步道、运动场地、游客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指示牌、警示牌、导游图、厕所、垃圾桶、垃圾中转站等设施齐全;供水、供电、消防、医疗救助等设施配套,满足了湿地公园的接待需求。
目前,湿地公园植物增加到29科54种,野大豆等成片出现;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鸳鸯、白额雁、小天鹅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安家落户。以前很少见的中华秋沙鸭和东方白鹳也出现在湿地公园内,为公园增添了无数的诗情画意。
让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成为六安市发展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为六安市建设“绿色湿地之都、生态宜居之城、自然旅游之地”开拓奠基,筑起腾飞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