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对作文的促进作用及其方法

2019-01-14 03:32汤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章语言过程

汤杰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语文学教学内在规律,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语文教学的这一大难题。

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单纯靠大量的训练刷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积累和感悟,没有丰富的积累与感悟,要想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微观的指导,充分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感悟,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写好作文才能水到渠成。

一、学习作文要先学会阅读,在读中积累写的知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共识。语文教材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章例子,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示范作用。在阅读时,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了解文章的立意、构思、章法、语言等,而且要引导学生学着模仿这些范文,尝试进行作文写作。

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读懂作者、读懂自己。读懂作者,是要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规律、创作构思、语言风格;读懂自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方式,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表达风格。

阅读是吸收,是语言内化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学会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语言分析,从课文例子中发现语言的秘密,从而熟练掌握运用语言的奥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理解文章、形成语感极其有效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较为传统的阅读方法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冷遇,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误解与偏见。朗读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并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断句,朗读中的停顿、重音、速度、音调的高低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入文本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朗读的要求设置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不是泛泛地进行朗读。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些阅读情境,让学生随境入情,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熟读成诵是理想的阅读状态,中学时期正是人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力成长水平与其语言积累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的词汇量越丰富,其智力发展就越充分。在大量具体语言材料的刺激下,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体悟到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知识,并形成对语言运用的一些直觉印象,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平时积累的这些语言材料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的写作变得轻松自如、有如神助,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以阅读促进写作必须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既然阅读对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写作,或者说,我们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才能对写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得意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语言形式的优美只是一种外在指征,其内在的指征是因为作品的主旨内涵,这些主旨内涵代表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适价值”,因此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和赞同。这些主旨内涵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写作时的审题立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把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教学时,教师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讲解,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主动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品作出富有个性的解读。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逐步建立起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信念,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过程中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问题。如在教学节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课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其中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一段:“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其实,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对此,笔者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林黛玉为什么首选王维,次选杜甫,再选李白,最后才是陶渊明等人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林黛玉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因为王维的诗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摹仿学习,而陶渊明等人的诗比较空灵,这对刚开始学诗的香菱来说是有难度的。林黛玉讲的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写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学好写作,就必须向前人学习,学习经典,并且仔细揣摩,在潜移默化中参悟写作的方法。

2.得形

在文章写作中,文章的章法及语言属于形式方面的要求,当然语言的运用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训练的工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章就是这样由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单位构成的一个整体,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正是这种优秀语言集合体的一个典范表现形式。对于这些典范作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加强关注,从字、词、句的运用上细致入微地加以考察探索,体悟这些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妙处,并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这些遣词造句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语言能够生动灵活起来。

如在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文章中隨处可见充满强烈感情冲力的句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语言感情充沛,表达有力,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愤之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学习其表达的独到之处。在学完这些表达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让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丰满起来,彻底改变学生作文语言干瘪的问题。有学生这样仿写道:“真的智者,能够分清是非的流言,能够看透忙乱的世事。”“良辰,我已不能够得到;美景,我早不能苛求。我还可欲可求什么?我懂得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真理了。可悲呵,可悲呵!悲伤莫大于心死,莫小于无求。”这些仿写,既是学生内心的表达,也是语言的再创造。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掌握了大量形式独特的表达形式,自己在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作文的语言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3.得神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内容的学习,最重要的,或者最高阶的学习是“得神”。阅读除了对文章的内容主旨、语言形式的学习之外,还要真正领悟其内在的“神韵”。即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体验之后,要对其精神层面的内容加以探索,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思考判断。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作出评价,从而总结写作规律,吸收写作经验。如在阅读《项链》一课时,教师可就玛蒂尔德人物展开分析评价,对其个性特征进行归纳概括。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发现该人物既有让人可悲的生活经历,因爱慕虚荣而借朋友的项链来打扮自己,结果却付出了十年艰辛生活的代价;但也有可敬的一面,当项链遗失后,她能够接受项链遗失的责任,为偿还债务,含辛茹苦、辛勤劳作,终于凭借自己的辛苦还清了债务,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们对作品及其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抓住了作品的精神,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从中得到了锻炼,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再当学生面对某一具体的作文进行写作时,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人物事件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呈现思考的深度。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丰富的阅读吸收,才能有写作输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抓好了阅读教学这个关键,就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和写作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文章语言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有我语言
圆满的过程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