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2019-01-14 02:40蹇小勇梁小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对策

蹇小勇 梁小明

摘要    针对高职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教师要明确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把握教学重点、将各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方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259-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园林技术、园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如何掌握该课程的特点来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学科跨度且繁杂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园林技术、园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融合了植物及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等多门课程中与植物生产有关的基本教學内容,其特点是内容全面、知识跨度大、实用性很强,但是内容过于复杂,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大。

1.2    实验实训难度较大

本课程为跨学科整合而成,教学实验实训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较高。由于高职学生不少来源于农村中学或职业中专,在中学或中职阶段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经过实验训练,许多实验实训学生难以实际动手独立进行;另外,不少实验实训需要消耗大量课时,受课时量的制约,许多实验实训内容只能通过示范、参观来代替实际动手操作。

1.3    教学理念和方式传统落后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进行,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过程严谨、内容详尽,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的知识只有教师讲授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的知识也很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有输出,没有反馈,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多少,教学过程中无法反映出来,教学效果难以掌握和控制[1]。

2    对策

2.1    明确教学目的

要较好地完成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此课程就是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打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认清和重视本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目的,教学就有了方向和尺度。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2个“基本”: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与植物生产的紧密关系,加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达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2]。

2.2    把握教学重点

要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前提是教师首先能熟练掌握所教内容,牢牢把握教学重点,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跨度大、教学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研读教材,找到本课程各章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明晰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不同的学科知识从内容上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才能不纠结于知识点跨度大这个难点。另外,教师还要熟悉教材,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理顺和衔接好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各个部分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

2.3    调整教材内容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分散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主动与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从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与专业课程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而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可以适当补充,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为了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4    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点,笔者认为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方法,而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一切合法、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在备课环节先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根据重点、难点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浅显的问题主要以检查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的问题则主要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上课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再将提前设计好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情况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及相互点评的情况,基本确定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师只需要指出学生对知识理解上存在的错误、偏差或理解不透等问题,最后对重点、难点等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式讲解。补充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强调补充内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对理论性不强的内容,如集水蓄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学实验实习,则根据实验实习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前设计几个小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对那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产中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则以讨论教学为主,如甘肃省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河西地区和陇南的西瓜在甜度上的差别、城市和乡村在气温上的差异、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等。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对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做到充分了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2.5    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生产与环境对于植物的栽培和养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讲授好本课程的基本方法。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内栽培的各种植物作为教学观察和实验教学的对象,将实验、实习课与生产运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对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内的树木、花卉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下的同一植物生长状态存在的差异,进而从环境方面分析原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意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4]。

3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使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朱萍.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策略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8):43.

[2] 马达灵,陈宇浩.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8):333.

[3] 张瑞芳.中职学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14,39(7):19-20.

[4] 张俊红.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J].农业与技术,2015,35(22):236.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