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玉珍 旺珍 德庆卓嘎
摘要 随着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病害也不断增多,最终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本文对拉萨周围的蔬菜灰霉病的发生及危害进行调查,阐述了灰霉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分析了发病原因,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为了解设施蔬菜灰霉病在拉萨郊区的发生与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蔬菜灰霉病;发生;防治;西藏拉萨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10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长期以来,棚室蔬菜的发展为解决冬季缺菜问题、实现蔬菜常年供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百姓收入、丰富人民菜篮子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绿色蔬菜需求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各种种植蔬菜的专业基地。随着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病害也不断增多,而在这些病害中灰霉病是最容易发生病的病害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的产量。
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真菌。病菌孢子梗有数个根丛,顶端具l~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生长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有分隔和分枝,灰至灰褐色,粗细为280~550 μm×12~24 μm。分生孢子近球形或卵形,单细胞、淡色,大小为9~15 μm×6.5~10.0 μm。病菌可扭结成黑褐色、不规则形菌核。灰霉病是主要危害植物花、叶片和果实的真菌性病害,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低温、高湿易发病,严重时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1]。据调查结果表明,灰霉病在拉萨郊区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塑料大棚、温室、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栽培的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等设施蔬菜灰霉病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严重时减产达到20%~30%,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生,减少菜农的经济损失,是目前科技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危害症状
1.1 番茄
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叶片、果实等。受害的果实一般先从花托、花瓣等处开始出现水渍状灰褐色小病斑,从萼片部逐渐腐烂至1/3以上的果实腐烂,发病部位长出一层灰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一般该病致幼果发病的几率较大,但有时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常见整个果实均发病受害。染病的叶片从叶缘至叶尖开始出现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小病斑,致使叶片湿腐、凋萎。茎部染病部位长出椭圆形或长条状的不定形灰褐色病斑,潮湿时长出灰白色霉层,严重时致病斑以上的茎基部腐烂,整株死亡。
1.2 辣椒
苗期危害辣椒叶、茎、顶芽,如甜椒、辣椒的茎、叶、枝、幼苗花器均可染灰霉病。幼苗染病,子葉先端变黄,后扩展到幼茎,致茎缢缩变细,由病部折断而枯死。茎部发病产生水渍状病斑,后变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其上端枝叶萎蔫枯死,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霉状物。枝条染病,亦呈褐色或灰白色,具有灰霉,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处,病部以上枯死。花器受害,花瓣萎蔫。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初成淡黄褐色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成“V”形病斑。成株期危害叶、花、果实。叶片染病,病部腐烂,或长出灰色霉状物,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腐烂,仅余下半截茎。果实被害,多从幼果与花瓣粘连处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发展后引起全果褐斑。发病处与健康处的交界明显,病部有灰褐色霉层,成株、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状,其上会生出灰色霉层,即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
1.3 甘蓝
甘蓝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幼苗呈水浸状腐烂,幼苗上生灰色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距地面较近的叶片开始。发病初期为水浸状,当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大,呈褐色或淡红褐色,引起腐烂,病部产生灰霉后,会产生很小的近圆形黑色菌核。茎基部侵染,发病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情从下向上扩展,或从外层叶延至内层叶,导致叶球腐烂,其上遍生灰霉,后产生小的近圆形黑色菌核。
1.4 瓜类
主要危害瓜类花、幼果、叶片、茎蔓及果实,其中花、幼果及嫩茎最易受害。发病主要是从雌花开始侵染,被害部位花蕾、幼瓜蒂部呈水浸状,腐烂并出现灰褐色霉层,造成花瓣萎蔫、腐烂、脱落。而后病菌逐渐向幼果侵染,受害部位先变软腐烂,之后表面着生大量灰色霉层逐渐向瓜表面发展,被危害部位变黄、变软。该病也可导致茎、叶发病。叶部发病,病斑初为不规则的水渍状,随后变为浅灰褐色,其边缘较明显,有着不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可见灰色霉层。茎上发病、溃烂,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最终折断。
2 发生规律
在拉萨设施蔬菜栽培条件下,灰霉病可在多种蔬菜之间传播,无明显越冬现象。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在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通过伤口、薄壁组织或衰老、枯死组织侵入,多从花蕊中侵入,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棚滴水等传播,开花和结果期是侵染的高峰期。在通风不良、连续高湿条件下,叶片结露持续时间长,均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植株长势弱、低温、弱光均可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栽培过密、种子带菌及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等条件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