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维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病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等,以期为控制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赤枯病;症状;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105-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水稻赤枯病是由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或土壤缺钾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俗称铁锈稻、坐棵、僵苗、红叶病。水稻受害后,叶片枯死,生育期延迟,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出现坐棵死苗,减产可达30%以上。该病在全椒县每年都有发生,主要在水稻苗期发生较为普遍。近年来,水稻孕穗期发生较重。2018年8月中下旬苏、皖地区水稻出现较为严重的叶尖发红症状,全椒县有近1 333.33 hm2水稻不同程度发生,水稻赤枯病已成为制约全椒县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水稻赤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生和危害,对保障当地水稻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发病症状
水稻赤枯病发病主要有2个时期。一是水稻分蘖初期始发,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二是水稻孕穗期末期始发,水稻抽穗扬花期达到发病高峰。
分蘖初期发病,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老叶下垂黄化而心叶窄挺,茎秆纤弱,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或短条斑,病斑边缘不明显,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增多、擴大,叶片多由叶尖向基部逐渐变赤褐色枯死,由下部叶向上部叶蔓延,严重时整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至污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黄褐色、赤褐色、软腐状,有的变黑腐烂,白根很少。孕穗期末期发病,多由心叶下第2叶、第3叶开始,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增多、扩大,叶片多由叶尖向基部逐渐变赤褐色,叶尖发红。新叶一般不表现出症状,因为当稻株吸收钾素量少,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需要时,钾素会从稻株老叶等部位转移出去,优先供应给新叶等新生组织,致使老叶等部位因缺钾而出现赤褐色斑等症状[1]。
2 发病原因
水稻赤枯病是由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或土壤缺钾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具体发病原因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2.1 土壤缺钾
一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施用的钾素肥料易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失,水稻因吸收钾素少而引起发病。这主要发生在土壤理化性能差的砂土田、澄白土田、漏水田或黄壤水田。此外,旱改水的田块也易发生。
2.2 施肥不平衡
有机肥用量低、偏施氮肥、钾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低,稻株吸收钾素少而引起发病。在水稻体内钾素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2.3 土壤毒素高
因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亚铁离子、硫离子、硫化氢等,而使水稻根系中毒,对钾的吸收受阻而引起发病。主要是由于土壤缺氧,容易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稻根窒息和中毒,影响对氮、磷,特别是钾的吸收[2]。一是土质黏重、低洼积水、长期深灌或冬闲沤水田;二是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和绿肥、厩肥和堆肥或是秸秆大量还田的田块。
2.4 气温变化
天气变化,主要是气温偏低或高低温逆转,水稻根系生长不良,白根少、黄根多,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钾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缺钾。一是在水稻苗期遇到长期低温阴雨天气;二是山区冷浸田、深泥田等因土温低,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吸收钾元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赤枯病[3]。
2.5 烤田不当
当高温期烤田偏重时,稻苗生长受到抑制。烤田复水后,稻苗生长速度加快,对钾素养分需求迅速增加。因稻苗根系生长状况较差,在突然深水条件下又因缺氧等活力下降、吸收水肥能力下降,稻株体内养分和水分供应亏缺,生理性缺钾和在晴热天生理性缺水,导致倒数第2、第3、第4叶叶尖不同程度黄枯和产生褐斑,生长受抑制,表现缺钾症状。这类因稻株体内供需矛盾所引发的病害常会突然暴发。
2.6 土壤缺锌
土壤中有效锌含量相对较低时,水稻会出现缺锌型赤枯病,主要症状为病叶先由叶脉失绿黄化,随后出现红褐色斑点,最后变红褐色焦枯。这种病状由叶片基部渐向叶尖、由叶片中部渐向叶缘发展,而缺钾的症状正好相反,是由叶尖向下、由叶缘向内侧发展。缺锌时老叶发脆,缺钾时则不明显。
3 防治措施
3.1 改良土壤
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造砂土田、漏水田。通过采取冬耕晒垄、水旱轮作等措施提高黏土田和烂泥田的通透性。
3.2 增施肥料
对于缺钾的土壤,以基肥和追施穗肥的形式增施氯化钾、硫酸钾等化学肥料,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砂质土壤因钾离子易流失,则应多次追施。对于缺锌的田块,可以施用硫酸锌15.0~22.5 kg/hm2作基肥,也可用0.5%硫酸锌溶液蘸秧根。
3.3 加强栽培管理
前茬为绿肥种植的田块,要控制绿肥的压青量,一般不超过75 t/hm2,并且做到提前翻沤;施用有机肥的田块要施用已腐熟的堆肥、厩肥;秸秆还田要在栽插前5~7 d上水整田,同时要结合使用秸秆腐熟剂。在水浆管理方面,水稻栽插后要做到浅水勤灌,分蘖期保持田面湿润即可,需灌水时,灌“跑马水”[4]。
3.4 科学施肥喷药
春季因气温低或冷浸田、泥烂田引起的赤枯病,这类病害常伴发水稻叶胡麻斑病[5-6]。发病后,应白天排干田水,夜晚上水护苗,提高土温,同时可结合防治叶胡麻斑病叶面喷施茂培磷酸二氢钾、悦护多元活性微肥,叶面补充磷、钾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叶面喷施间隔5~7 d,连喷2~3次。
因施绿肥或施未腐熟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引起的赤枯病,发病后应立即排水露田,促进土壤通气、提高土溫、加速有机质分解、排除土壤中有毒物质,水浆管理以浅水勤灌为主,同时注意叶面补充磷、钾肥,促进新根生发。
因烤田不当引起的赤枯病,在烤田过重、水复较深后,水稻深入土壤的根系在缺氧环境下会活力下降,遇晴热天气发生生理缺水,严重时致使稻叶枯卷,随后发黄、干枯。 发病后,田间保持浅水层,有条件的地方持续或间歇性对田间灌入含氧量丰富(要能养鱼,鱼在水中不浮头)的大水体表层水。结合水稻穗肥的施用,施用氯化钾150~225 kg/hm2,喷施磷、钾肥为主,同时结合防治纹枯病叶面喷施茂培磷酸二氢钾、悦护多元素活性微肥,叶面补充磷、钾养分,以促进根系生长[7-8]。
土壤缺锌引起的赤枯病,水稻发病后,应排水露田通气,追施硫酸锌15 kg/hm2,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用0.1%硫酸锌或氯化锌液进行叶面喷施,间隔5~7 d,连喷2~3次。
4 参考文献
[1] 杨维纲.水稻赤枯病发病症状及防治对策[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4):35.
[2] 罗刚.宁洱县杂交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5(6):13-14.
[3] 孔令强.浅谈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1):120.
[4] 侯明生,黄俊斌.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肖启强,李崇刚.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3):47-48.
[6] 范左日,翟政,杨翠莲,等.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00(6):21.
[7] 闫泗云,程大勇,张伟.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32-33.
[8] 袁震林,任军.锌、钾肥防治水稻赤枯病技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199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