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进化心理学的道德厌恶的进化路径探析

2019-01-14 02:44芦球
科技资讯 2019年31期

芦球

摘  要:进化心理学的证据表明道德厌恶是由生理厌恶泛化而来的,道德厌恶是生理厌恶从口腔到道德,由躯体发展到心理,由生理发展到社会文化的一种延伸。另外,生理厌恶与道德厌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推动了道德厌恶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  道德厌恶  生理厌恶

中图分类号:B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54-02

厌恶感是人类的情绪体验之一,多由于一些反感、不愉快的事物所导致的[1]。厌恶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出现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我们对道德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考慮到厌恶情绪进一步发展与进化后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及适应性。Rozin, P.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厌恶心理可以分成道德厌恶与核心厌恶两种,后者是指因排泄物、腐烂食品、细菌等而导致的反感情绪,而前者则是指个体在进行人际互动过程中,因具有不道德等行为的人而产生的反感情绪[2]。

1  道德厌恶的具身性: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关系探索

1.1 情绪的具身性

身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二者怎样相互影响,以及关于二者关系的探讨,不断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曾提出一种观点“身体是我们拥有一个世界的一般方式”[3],表明身体和心理是不可分割的。该观点说明人的心智会受到生理、身体、大脑、生理等约束[4]。这种观点属于情绪具身观,即认为情绪是由身体所产生的,因此会受到身体的感觉、活动方式、解剖学结构与运动体验等影响[5]。

1.2 生理厌恶影响道德厌恶及内容

以行为和认知角度来看,清洁行为对道德厌恶有很大影响,前者可以使后者的水平降低。有关“麦克白效应”的研究表明,生理上的清洁会降低道德厌恶的水平。相关心理行为研究的结果说明,若激活清洁感,在行为方面,则是指被试者会进行如亲社会行为、洗手等去污反应[6]。另外,生理上肮脏会提高道德厌恶的水平,影响人进行道德判断,使道德判断标准更加严苛。相关研究报道,若被试者因催眠而产生厌恶感,则其对道德的判断会更加严厉,相关实验中,被试者被催眠相关厌恶词,当厌恶词启动时,被试者对该事件会产生更严苛的评价[7]。

2  道德厌恶的进化路径

2.1 道德与生理厌恶刺激诱发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具有相似性

从同源的角度探讨道德厌恶和生理厌恶的关系,是进化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式。以厌恶行为表现的角度来看,生理厌恶与道德厌恶具有相同之处。研究表明道德厌恶和生理厌恶的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生理厌恶通过泛化的作用使个体能够将生理厌恶的体验向社会道德领域延伸。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在个体上发生上的早晚,也表明了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与生理厌恶相比,道德厌恶的发展更晚,通常来说,人类在4~8岁时会出现道德情绪,且这种道德情绪是由生理层面泛化而产生的[8]。

2.2 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道德厌恶是由生理厌恶泛化而来

从进化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厌恶也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结果表示,厌恶感最开始是对受到污染的食物所产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厌恶,其在逐渐发展后,会对其他事物、人际关系、道德等产生反感。因道德厌恶而产生的刺激是指违反规范、社会道德等社会文化方面的事件,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信息更多。相关的研究表明,道德厌恶是由生理厌恶通过“泛化”机制发展而来:从“口腔到道德”“从身体到心灵”[9],厌恶由最初的味觉的反感,发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厌恶通常是由生理安全发展到社会文化,对人类的心灵情绪具有保护作用,可以让人类避免出现类似的不道德行为。

3  评价与展望

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具有同源性,但是新进的研究表明二者在情绪成分和电生理的指标上存在一些差异。当今,厌恶日益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并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一些研究结果证实了生理厌恶是道德厌恶的基础,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二者在种系和个体适应性方面具相似的作用机制,但是二者也存在一些差异。恐惧管理理论[10]认为,人类之所以会产生道德厌恶,其目的是保持个体的道德纯洁,以及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生理厌恶与道德厌恶具有不一样的情绪成分,前者的情绪成分更主要为恐惧,而后者则多为悲伤、愤怒;同时,生理厌恶主要是与身体健康相关,其会使人体大脑的皮层下结构激活,而道德厌恶主要是与社会规范、道德相关,其会使大脑皮层结构激活,二者的神经基础不同。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在情绪成分等指标上的差异为今后道德厌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黄好,罗禹,冯廷勇,等.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49-1457.

[2] Rozin,P.,Haidt,J.,McCauley,C.,Imada,S.Body, psyche, and cul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gust and morality[J].Psychology & Developing Societies,1997,9(1):107.

[3]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1306-1327.

[5] 丁峻,张静,陈巍.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94-97.

[6] Schnall,S.,Benton, J.,Harvey, S.With a Clean Consci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12):1219.

[7] Wheatley,T., Haidt, J.Hypnotic disgust makes moral judgments more severe[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16(10):780.

[8] Danovitch, J., Bloom, P. Children's extension of disgust to physical and moral events[J]. Emotion,2009,9(1):107.

[9] McCauley, C., Haidt, J.,Rozin, P. Disgust: The body and soul emotion in the 21st century[M].Disgust and its disorders: Theor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2009:9-29.

[10] Greenberg, J.,Pyszczynski, T.,Solomon, 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 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M].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1986:18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