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叙述力量

2019-01-14 03:36侯志中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项脊轩背影亲情

侯志中

记叙文易写难工,写得不好,可能就成了流水账、温吞水,琐碎凌乱而又寡淡无味,缺少动人的力量。仔细品读《背影》《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三篇文学经典,探究其中叙述技艺——“背景”“叠加”“映照”,可以增强我们对经典丰富内涵的理解,进而领悟感人至深的叙述力量。如此,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诸多启示,为我们解读叙述文本打开了一扇窗。

一、背景——打下叙述的底色

“长向文坛瞻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作。这篇散文叙述的是1917年作者离开南京去北大上学,父亲到浦口车站送他,照料他上车,并买橘子给他的情形。有人说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在于细节,如描写父亲爬上月台为儿子去买橘子的笨拙的动作,透出深挚的亲情,写出了父爱的纯真。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否有这样的细节就一定能感人至深呢?可能我们很多人也经历过父母到车站送别自己,为自己买饮料、零食之类,这样的细节我们如实记录,可能也有真切之感,却未必就有动人的力量。

《背影》的高明之处在于提供了送别的重要背景,从而笼罩全篇,为整个叙述打下了底色。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使得我们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即时记录或描写,而具有某种意向性,包含了丰富的心灵空间和悠远的精神历史,使得叙述获得了灵魂,变成了富有意味的叙述。诚如孙文辉老师所说:“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往往似一地鸡毛,琐碎而又凌乱,缺乏内在的有机性和意蕴的多重性;而叙述处境的出现,则有助于将生活的细节转化为叙述的细节,赋予细节生发的背景和复杂的况味。”①

背影的力量来自于父亲老境的颓唐。父亲少年时出外谋生,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可是而今年老,一方面丢了工作,赋闲在家;一方面祖母去世,满院狼藉;一方面家庭亏空,借钱度日。如此,可谓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是一日不如一日。暗淡的气氛、悲凉的背景,恰好为写父爱蓄势。如此惨淡颓唐之下,大概唯有骨肉亲情最为珍贵,可以成为父亲生命中最重要的寄托和慰藉。所以,儿子是二十岁的成人,而且去过北京两三次了,明明可以不送,可父亲却坚持要送,一路上殷勤照顾,反复叮嘱。这哪像一个干过大事的男人,完全是一片怜子情怀。于是,留下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可这背影中包含了几多的人生况味,几多的儿女亲情!

背影的力量来自于父子亲情的错位。父亲因为人生失意,往往情绪不好,家庭琐屑也会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而作者这时已是念大学的成人,对父亲的权威开始叛逆反感,父子之间多了一重隔膜。在“我”眼里,父亲的很多行为都是迂腐可笑的,“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觉得父亲婆婆妈妈,纯属多余。可是父亲却浑然不觉,只是一门心思将关爱放在儿子身上,非要去为儿子买橘子,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也不觉察自己的笨拙与费劲。在爬月台的时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示出努力的样子。”如此不雅的背影让儿子感动落泪,可儿子却马上把泪偷偷地擦干,终还是有着一层隔膜。亲子之爱,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怎不让人唏嘘与共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背影》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就在于它写出了亲子之爱的永恒的特点,那就是爱的隔膜。”②这种两代人亲情的错位,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重复的故事,具有超越历史的性质。

《背影》是在“祖母病逝”“父亲赋闲”这样的祸不单行以及父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隔膜与疏离的大背景下来表现父爱的,整个文本已经打下了黯淡的底色,而通过“背影”这个美丽瞬间一下子绽放出来,从而具有动人的力量。

二、叠加——形成叙述的张力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侄子十二郎病逝,韩愈自然十分悲痛伤心,但未尝就可以写成千古名文,古今中外的祭文难道还少吗?真正感人而流传后世的不多。一般的祭文,不过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这样的固定格式不过例行公事,也就缺少动人的力量。《古文观止》认为:“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虽然说得不错,但过于笼统,让人有些莫名其妙。

《祭十二郎文》完全打破了祭文的一般写法,它采用了层层叠加的方法,让多种情感相互纠缠,让多种情事相互糅合,形成叙述的张力,产生1+1>2的叠加效应。因为叠加,让我们的叙述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杂多的互文的,不再是平面的干瘪的,而是立体的丰富的。现实当中很多事件是单一的孤立的,瞬时即逝的,可是如果我们进行叠加,就会让文本变成一个精神网格,变成一种缘在与牵挂,使得情与情之间、事与事之间相互发酵、彼此引爆,从而相得益彰,成为丰富的心灵空间,让读者沦陷其中,不能自拔。“《祭十二郎文》能流傳千古,除了独特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进行抒情,开创了缺席的对话外,更主要表现在它在叙事的过程中,尽情抒发了作者以遗憾为中心的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抒发这种情感的高超艺术。”③

一是叠加了十二郎死得突然,实在出乎意料。这种意外,作者进行了多层叠加。一是十二郎年少,正值春秋鼎盛。二是十二郎康强,平时没啥毛病。三是十二郎品性纯明,没做过什么亏心事,应该宜业其家。四是自己的兄长品德盛大,应该能够护佑子嗣。五是软脚病不过常见之病,不足为忧,不必为虑。这当中作者还特别运用反衬手法,写自己的未老先衰,用自己之将死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出乎意料与特别可哀。噩耗传来,如同五雷轰顶,让人难以置信,从疑其非真到叹其非梦到悲其信然,从而怀疑人生、质疑天理,无可奈何、万念俱灰,表现出作者将信将疑、痛不欲生的复杂情感。

二是叠加了自己与十二郎的密切关系,强化了骨肉亲情。一是渲染了家门不幸,身世孤苦,突出了叔侄情深,相依为命。韩氏家族人丁衰落,一家人又是颠沛流离,孩提时形单影只,孤寂凄苦,叔侄相依为命。特别是嫂子的那句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饱含了嫂嫂当时多少的感伤、期待、焦虑之情。两人从小一起生活,这种家世的不幸,让韩愈与十二郎贴得更近,二人虽为叔侄,情同兄弟,虽为叔侄,情同骨肉。二是铺叙了自己宦海浮沉,与十二郎三会三别,终成永诀,抱憾终身。作者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东奔西走,四处漂泊,不得施展,内心原本郁闷,结果又与十二郎聚少离多,难得见面。然而营营碌碌之中万没料到十二郎的“不果来”,竟然终成死别,错失了最值得珍视的情亲,表达作者忙于功名而不能和唯一的亲人相养以生的无穷悔恨和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悲叹。早知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可是悔之晚矣,只能痛苦自责。三是强调自己未老先衰,而十二郎的英年早逝让自己了无生趣,万念俱灰。自己不到四十岁,就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以为不能久存,可是十二郎却出人意料地先自己而去,让人开始怀疑人生与天理。而今,“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相信过不了多久自己也会随十二郎而去。四是倾诉了对未来的绝望,同时感到责任重大。自己和十二郎的孩子都是幼年,很难成人自立,侄子十二郎这一死更是让人绝望,只能是“呜呼哀哉”!现在抚养子孙,延续韩家血脉的重任落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责无旁贷。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是浮云,但愿“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教养子孙,慰藉十二郎亡灵,这是自己唯一的心愿。

十二郎死得实在意外,家世不幸之怀,宦海浮沉之苦,人生无常之感,未来绝望之念,都有力地深化了亲情,更好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悼之情,乃至深深自责“行负神明”“不孝不慈”,“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让人感受到那种披肝沥胆的恸哭哀思。就像李弗不老师说的:“这些琐屑的叙写,也全都指向了一个方向:追叙作者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作者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④层层的叠加,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忙碌钻营的徒劳,世界的虚无,唯有亲情值得我们珍视。

叠加的方法,可以让文本互文生成,叙述魅力绵绵不绝,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映照——建构叙述的落差

归有光的散文,被时人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清人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说,“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这些应该说的都没错,但是不是写生活小事就一定能感人至深呢?我们的学生很多也写家庭琐事,有的也写到故乡的老屋,可是往往多为一些陈谷子烂芝麻,较为苍白和乏味,缺少那种阅读的冲击力,缺少动人的力量。

《项脊轩志》妙在通过项脊轩,把种种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串联起来,形成映照,构成叙述的落差。于是乎,每一个细节,每一件琐事都被照亮了,富有意味与情韵,而且具有了极大的势能,极具心理冲击力。喜中见悲,愈显其悲;悲中有喜,更是弥足珍贵。正是这种映照,让文字活了起来,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流淌与咏唱,形成层层的波澜与多重的声部,使得叙述窾坎镗鞳、铿锵有声。散乱而琐碎的生活被有机地组织起来,彼此对立又互相促进,极大地拓展了文本的叙述空间。

首先,项脊轩的意味来自修葺前后的变化映照。项脊轩的前身是旧时的南阁子——百年老屋,原先狭小、老旧、漏雨、昏暗。经过一番修葺之后,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特别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于景可爱,于情可喜,尤其是作者的读书生活,“啸”以舒怀,“歌”以咏志,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完全不同于先前的南阁子。就像有人说的:“归有光在项脊轩中长啸、放歌,除了排遣生活的单调之外,还暗示了更多耐人寻味的情感,那就是求取功名重振家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功业难成的郁愤感。”⑤

其次,项脊轩的意味来自人事的变迁与自己远大抱负的反差映照。人事的变迁写了三层。一写诸父,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客观的叙说分崩离析的家庭琐事,寄寓人世沧桑之慨。二写母亲,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尤其是母亲以指叩门,关切问候“儿寒乎?欲食乎?”要知道此时母亲正怀着自己,又要照顾年幼的姐姐,短短两句话刻画出母亲辛苦而慈爱的形象。这种追忆隐含母爱难忘、思念悲悼之情。三写祖母。祖母对于孙子刻苦读书是满心欢喜,临去时,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儿殷切期待之情。后又赠笏叮咛勉励,把老祖母望孙成才的急切心情进一步突现出来。此文的大部分写于作者19岁,所以第三段有一番议论,以“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相比附,认为自己现在虽然昧昧于一隅,但扬眉瞬目,谓有奇景,大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趣。但十几年过去,作者再补写此文时,还是籍籍无名之辈,科场困顿,仕途不利,与前面所写振兴家族、光宗耀祖的期望与抱负形成巨大反差。“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一声长号,有多少无可倾诉的复杂心情!蕴含极大的光陰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有乖平生志趣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再次,项脊轩的意味来自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对比映照。当年,妻子时至轩中,夫唱妇随,音容笑貌如在目前。二人感情深挚,度过几年欢乐时光。然后妻子去世,“室坏不修”“卧病无聊”,已是意兴阑珊,唯有思念憔悴。加之,后来自己“多在外,不常居”,则写出了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看到妻子当年亲手所植的琵琶树,如今“亭亭如盖”,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怎不黯然销魂,让人落泪。

《项脊轩志》通过小小的项脊轩引出三位亲人,由喜转悲,写了两种情感,因为彼此映照,不再是琐碎而杂乱的材料堆积,而成为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多可喜,亦多可悲”,弥漫其间的是人生如梦,事业难成的缺憾与悲凉。

叙述讲求真实,讲求细节,讲求以情动人,这些都是没错的,但究竟怎样的叙述才能真正打动我们,让我们感动至深?三篇经典课文的“背景”“叠加”“映照”的方法让我们明白,好的叙事作品变故事为情节,变凌乱为整体,让叙述有了灵魂,让文本有了生命,构成丰富的意象世界,具有意义的多层性和互释性,从而增添了意义的广度与深度,让人品味不尽。

参考文献:

①孙文辉.《叙述何以动人——由〈奶奶,晚安〉谈开去》,《语文学习》,2017年第4期。

②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③秦朝晖.《祭文中千古绝调——从文本层次论〈祭十二郎文〉》,《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

④李弗不.《琐屑累积出深深哀情——师生共赏〈祭十二郎文〉所悟》,《中学语文(上旬)》,2014年第6期。

⑤梁娟、蒋红卫.《长啸高歌寄情怀——〈项脊轩志〉细节品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7年第9期。

[作者通联:安徽舒城中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背影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