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生
摘要 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对早稻增施商品有机肥、适当减施化肥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以增施商品有机肥3 000 kg/hm2、减施化肥10%处理早稻的产量及效益最高。
关键词 早稻;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015-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为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早稻质量与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本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固村镇回龙村一农户的早稻田。试验地为水稻土潴育型灰黄泥田,地段平坦、整齐、肥力中上。试验地理化性状:水解氮123.36 mg/kg,有效磷31.38 mg/kg,速效钾106 mg/kg,有机质21.17 g/kg,pH值6.6。试验时间为2019年3月25日至7月13日。
1.2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为早稻,品种为荣优463。
供试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有机质含量≥45%,氮、磷、钾总量≥5%);45%配方肥(20-10-15);46%尿素。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对照(CK)、商品有机肥+常规施肥减施10%化肥(A)、商品有机肥+常规施肥减施20%化肥(B)、商品有机肥+常规施肥减施30%化肥(C)。每个小区面积132 m2,小区之间用田埂隔开,田埂上覆盖塑料薄膜,并压入大田耕作层,防止肥水串换,小区周围设1 m以上保护行[1-3]。
1.4 试验实施
3月26日播种,4月24日移栽,4月23日施基肥,5月4日施追肥。处理A、B、C施商品有机肥3 000 kg/hm2,全部作基肥。常规施肥按当地有代表性的施肥量、施肥方式。常规施肥化肥施纯N 159 kg/hm2、P2O5 45 kg/hm2、K2O 67.5 kg/hm2,即施45%配方肥450 kg/hm2、46%尿素150 kg/hm2;基肥、追肥各1/2,具体施肥量见表1。
5月17日,用40%水胺硫磷乳油2 025 g/hm2、13%春蕾·三环唑600 g/hm2、50%烯啶虫胺300 g/hm2、25%吡蚜酮300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6月2日,用5%甲维盐600 g/hm2、30%苯甲·丙环唑300 g/hm2、13%春蕾·三环唑1.2 kg/hm2、50%烯啶虫胺300 g/hm2、25%吡蚜酮300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6月10日,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用药同6月2日。6月10日始穗,6月15日齐穗,7月13日成熟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的产量最高,为7 015.15 kg/hm2,較CK增产704.54 kg/hm2,增幅为11.16%,达显著水平;处理B较CK增产484.84 kg/hm2,增幅为7.68%;处理C较CK增产166.66 kg/hm2,增幅为2.64%。
2.2 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较CK增收24.35元/hm2,增幅为0.17%;处理B较CK减收371.9元/hm2,减幅为2.61%;处理C较CK减收1 014.35元/hm2,减幅7.1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增施商品有机肥、适当减施化肥能提高作物单产和效益[4-6];以增施商品有机肥3 000 kg/hm2、减施化肥10%水稻产量最高、效益最高。增施商品有机肥对水稻当季效益不明显,是因为有机肥施用量较大,养分含量小,成本较高,为提高有机肥效益,建议就近取材,降低运输成本。有机肥具有缓效性,对后茬作物有明显肥效作用;有机肥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增施有机肥和减施化肥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董泽鹏,薛世通,董琦,等.有机无机培肥对复垦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8):1366-1370.
[2] 王玉龙.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172.
[3] 韩国新,高建峰,陈雪民,等.太湖一级保护区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9(3):84-86.
[4] 宋瑞瑚,胡兴钢,冯廷显,等.化肥+有机肥+生石灰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云南农业科技,2019(3):21-23.
[5] 赫臣,陈立强,赵海成,等.化肥减量配施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5):16-21.
[6] 田艳洪,闫凤超,刘玉娥,等.不同用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