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荷花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美质,主要体现在文章情感中,体现在教师鲜明的情感态度和生动的情感表达中,体现在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情感共享及其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和内化中,没有对课文感情美质的追求,语文教学的知识学习目标、智力开发目标、再创造目标、审美目标便难以达成。而语文教学情感美质的生成体现在师生之间有感情的教与学中。
一、激发情感,营造空间
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情感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因此教师可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方法可以直接熏陶,也可潜移默化,如在讲授《九寨沟》时,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相应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到课文中描绘的直插云霄的雪峰,像宝石的湖面,清澈见底的湖水,银花四溅的瀑布,枝叶茂密的森林,可爱多姿的动物,祖国壮美的自然景观等,从而自然而然也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如在讲授《老师,您好》这一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事业的辛劳、崇高和美好,从而抒发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
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对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一部分,只有认清其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能化成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设境体情,融入感情
知识是有情境的,按文入情,生动不过造境,无论哪一种文体,其内在的知识内涵,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知识境界,有的情理交融,有的声情并茂,有的诗情画意。李吉林老师认为: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这种见解主要是源于她对语文课特有的情感美质的感悟吧,对教学中情感价值的重视。写人写事的课文,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主人翁的关注,用心体会其语言行为、心理对话、事件、情节及矛盾冲突的性质,深刻理解特不定期环境下人物的个性、品格及鲜活的感情世界,进一步把握人和事的价值和启示。
三、启智育情,有所创造
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课文还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和情趣,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综合、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心灵成长等因素得到发展。这是语文学习的使命,更是文章感情美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事项。人的情感具有情境性,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界中,在教学时还必须注重“入情”和“入境”。
所谓“入情”,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注重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调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并不陌生,但由于年龄小、学历浅,他们对“悲壮”的认知与成人有较大的差距,不易进入角色。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用深情的语调,再配以哀乐,就把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悲壮,将学生迅速带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之中,这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的相通相融,也为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
所谓“入境”,就是在“入情”的基础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去体验,使其始终沉浸在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于是自然而然地关注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它贯串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教学情为先,关键是爱,无论是“入情”,还是“入境”,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真情。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尊重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根据预先的设计,通过具体的语文载体,实现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交融,不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而且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熏陶,促進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质形成,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把自己融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中,才能使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味”。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这样才会引得情源活水,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