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农办 (313000) 姚红健
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湖州市的战略合作发端于2005年底,2006年正式启动,历经12年,不断拓展和深化。契合了“两山”重要理念和“八八战略”在浙江、在湖州的生动实践;契合了“三步走”战略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乡村振兴不断前行的卓越探索;契合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扎实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创新。
12年来,市校双方把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能,与促进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实施农村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每年推进100项重大项目,即“1381”行动计划,举全市全校之力展开战略合作。此举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充分肯定。
12年来,市校双方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年会决策、季度例会督促推进、牵头部门协调落实的工作机制;需求导向的机构、编制、经费、考核、激励的政策体系。实施了三轮“1381”行动计划。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市校合作共建被广泛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1)领导体系、创新体系、政策体系整体协同,乡村振兴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形成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基层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湖州成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八里店南片成为全省首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的农村改革试点46项,其中国家级17项。合力推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发布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乡村治理工作规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以改革为引领、以规划为龙头、标准为支撑、立法为保障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促进了产业兴旺 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合力推进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建设,打响“1+1+N”产业联盟品牌,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湖州方案。合力推进全国设区市首家“农民学院”建设,培育乡村振兴急需的领军型人才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科技、人才的支撑,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2005年到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27%,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7%,乡村休闲旅游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年度评估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
(3)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现,促进了生态宜居 突出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美丽,强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建、管和经营并重转变,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项目建设与业态引进同步考虑,优化经营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特色培育与品牌打造同步启动,湖州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2.0版的出发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成率40%,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近90%。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湖州召开。
(4)精神文明“四级联创”、阵地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乡风文明全面提升 突出乡村精神文明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85.7%。合力推进文化礼堂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64.5%。合力推进乡村基层文化组织建设,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建制村比例达到87.60%。广泛传播好家训、宣传好家风、展示好家庭,推进移风易俗。以“家风正、品德好、书香浓、环境美、邻里和”为标准,选树“最美家庭”1 200余户。2016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湖州召开。
(5)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全面推进,“治理有效”走在前列 突出夯实基层民主自治基础,在全省率先实施“村账乡管”,全面推进村务、财务、党务公开。深化和完善“三社联动”“三重两轮票决制”等基层民主制度,推广“众人事情众人商量”做法,全市建立“乡贤参事会”77个,道德评议会建制村覆盖率74%,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达到964个。持续推进五年强村计划实施,全市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涌现了一批乡村治理的典型,乡村治理的“余村经验”得到习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6)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生活富裕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合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推动农村产业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推进乡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保持12年高速增长,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 99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 0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低于全省的2.05∶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群众的幸福度和满意度全省测评名列前茅。
着眼新时代,推动市校合作再深化、再出发,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是践行“两山”重要理念,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弘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精神,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当好样板地、模范生的迫切需要。
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凸现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强身健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短板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一个系统整体,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改变线性的思维方式、条块分割的职能设置、固守边界的学术传统、经验主义的工作方法,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市校合作的新天地、新境界;乡村振兴是一片激发学术灵感、成就科学试验、挥毫科研论文的沃土。
(1)着眼顶层设计,在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治理上深化合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实事求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运用法治思维、系统方法,对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资源有序推进。加强高校智库与地方智库的合作,把浙大新农院湖州分院建成乡村振兴专业研究智库,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按照规划引领的要求,发挥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搭建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推进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设计的合作,构建科学的规划体系。按照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推进政府权力运行、政府行为规范、政府决策评估方面的合作,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2)着眼创新驱动,在推进改革、创新机制、激活动能上深化合作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释放新动力、激活新动能,形成新合力。加强农村产权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合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跨越式提升。加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合作,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健全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激发各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的责任担当。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着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建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使用、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
(3)着眼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环节突破上深化合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攻克难点,强化底板。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在精准定位短板,把握主要矛盾,科学施策方面加强合作,突出重点领域、设立重大项目,举全市全校之力合力攻坚。围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目标,在解决“农业衰落、农村凋敝”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推进合作,探索和走出一条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路子。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种业、品牌、质量安全、生态循环、智能控制、适用机械、生态修复等重点环节上深化合作,做强做优产业联盟,大力培育创新团队,促进主导产业研究院健康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着眼凝聚合力,在平台建设、品牌打造、环境优化上深化合作 发挥地方和高校各自优势、影响力,特别是高校人才、科技、信息、人脉的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在致力于现有共建平台优化升级、提高效能上加强合作,合力助推“产业联盟助推乡村振兴1311行动”;深化技术入股试点,推进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改革,促进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做大、做强、做优。合力推进农民学院运行机制创新,有效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基地。合力推进浙大(长兴)试验站,医学、教育、法律合作平台建设。合力建设国内合作、国际交流大平台,带动引人、引资、引项目。合力推进品牌化战略,把实践创新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创新、理论创新。合力推进线上线下平台的同步发展,优化平台运行环境,使平台效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5)着眼共建共享,在资源投入、要素配置、成果共享上深化合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做到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合作共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在人才、资源、成果等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跨上新台阶。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合力建设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和完善多层次、多领域人才交流、互派机制,注重发挥浙大挂职干部的作用,为挂职干部发挥专长、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推进高校实验室向地方开放,着力推进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培育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提升实习、实践质量。加强涉农课题、项目合作申报,推动地方创新项目申报和经费管理办法,推动地方涉农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