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三重向度

2019-01-14 19:22
教学与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特色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旦撇开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其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其价值张力便会削弱乃至丧失。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要将学理思维和时代思维结合起来,着重明晰三个内在规定性问题。从指导思想问题出发,政治性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尤其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融通于实践之中。从领导权问题出发,政治性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凸显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始终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为党服务,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信念笃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从方向问题出发,政治性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要立足政治性内在规定中的现实基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篇布局,才不会空谈义理、脱离实际。一言以蔽之,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到突出与彰显,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承认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属性,反而是从更深层次意义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属性。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第一要义。实际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性与理论自觉性。毫无疑问,缺乏指导思想的实践活动注定是魂不附体、无所适从的。究其本源,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便是由于坚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阵地,坚决摒弃“改旗易帜”的邪路。因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便是要着重克服与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不姓“马”、不信“马”、不行“马”的错误倾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方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与超越都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这片思想田园与精神沃土。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博大精深、内涵丰厚,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有机统一的体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渊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时代之先声,在思想之维发挥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生活之中,深入生活进而深入体察教育客体所思所感所想,弥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和需求侧之间的错配,从人们生活实际中探寻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方式方法;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主旨的群众观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打通主客体之间的板结,形成有效的互动;唯物辩证法以不同于其他学说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秉持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重事物内外联系、把握发展趋势、注重综合系统协调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启发以思想矛盾为抓手,有效分析思想信息,区别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纵深拓展以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不宁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度剖析了物质生产运行规律,对正面临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考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是裨益良多。正确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分析人们思想“何以变化”,洞察经济发展表象后的本质,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慧眼”。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来路与应然进路,使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和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而奋进的目标。进一步说,这实际上也是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所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的要义所在,即我们培养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都有极强的现实指向与未来指向,最终都是回归到人本身并且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由此,以科学的行动指南把脉思想政治教育进路,方能顺乎未来发展之潮流,应乎历史演进之规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命力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成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纵观历史与现实,不论是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抑或是面临社会转型的当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内在之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坚持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4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虽然诞生于两个世纪之前,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正是由于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品质,正是由于其本身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才能一次次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毋庸讳言,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实面临诸多的考验,包括外在大环境的规制与诸多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是否仍葆有在这个变革时代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生命力。从本质上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破解这个命题的关键,提取马克思主义中富有启发意义的洞见,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变革的活力,由此方能盘活整个体系。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摆在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首位,阐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他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诚如所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起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实践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的桥梁,这便是从本质维度上说明,“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注]本刊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7期。由此才不会催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才不会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束之高阁,才会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版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

这是一个空前呼唤与期盼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掌握话语权备受考验的时代。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大考”,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通过自身活动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而不至于陷落奉西方价值为圭臬之情状。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要把握好化“有形”于“无形”的关系,这不需要也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有形”的话语能够深入群众内心,化作“无形”的力量,进而引发真正的共鸣。诚然,在社会思潮风云涌动的当代中国,做到这一点是不易的,但绝非做不到。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变革的社会中越要保持自身的定力。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这个“变”的时代里掌握话语权,就必须时刻葆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定力,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营养,为变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掌握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要树立“内容为王”的意识,即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必须要彻底、要有充分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使自身的话语彻底且有说服力,就必须透彻说理,这是掌握话语权的基础。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学透”“懂透”“用透”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作为透彻说理的基底,从而从源头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奠定基础。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回击试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潮的有力武器。西方传入的社会思潮大行其道,“普世价值”等思潮在一步步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从根本上说,应对这些思潮最为有力的武器便是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作为有力支撑,方能揭露社会思潮的实质并让其“原形”现身。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方能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与自信提供内在驱动力

诚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应达到之状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指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等的深度认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往何处去,以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的“自知之明”状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自信指的是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前途命运的笃定坚守,是一种多维度的高度自信状态。我们要着重明确自觉与自信的两个要旨:一是,自觉是自信的基础,缺乏自觉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认知,也便无法上升到自信的层次;二是,自觉与自信必然是双向的,即主客体均要有自觉与自信的内在意识,单向的主体自觉与自信无法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自觉与自信的实质性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自信之姿迈向明天,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归根到底,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自觉与自信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厚重积淀与思想智慧驱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化自觉,实现主客体由无意识或自发意识向自觉意识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解答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往何处去等核心命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渊源、发展动因与发展进路,由此使主客体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认知,自觉的心理状态也便由此生根落地并不断提升。我们注意到,现如今有一种倾向不容忽视,即有些少数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主旨挖掘得不够深、不够精、不够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强附会般地简易套用,没有让客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也就无法使客体内生自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折损主体的自觉意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驱动主客体在自觉的基础上实现向自信层次的飞跃,进而达到高度自信的应然状态。诚然,主客体从自觉状态上升到自信状态并非易事,倘若没有科学指南廓清方向与指明进路便会徘徊于自信状态之前,无法实现由自觉到自信的超越。基于此,一方面,主体经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路有着更为清晰的判定,进而生成一种自信的状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客体在主体的引领之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有着更为清晰的把握,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进而逐步通往自信之路。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能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自觉与自信提供不同层次的内在驱动力。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引领从始源出发驱动主客体自觉与自信的内在生成,成为化解考验与挑战的坚实后盾。诚然,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自觉与自信尚面临诸多考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主客体之间尚未形成自觉与自信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是部分主体未能生成对自身实践活动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自信,另一方面是部分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正确性缺乏认知与认同,无法形成主客体之间自觉的互动与自信的升华;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社会地位、声誉与其所应发挥的社会作用与价值不匹配,产生了不容忽视、不应回避的负向效应。上述揭示的考验和挑战,从根本上看必须通过深入探寻并吸纳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找寻症结矛盾所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破除阻碍主客体自觉与自信互动的壁垒。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诸要义中处于核心位置。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党的意志,由党领导、为党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个命题: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所在,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因之中;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矛盾的根本保证,生成于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第三,坚持党的领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双向互动,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所在,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因之中

纵览思想政治教育由草创初拟到成熟勃兴的历程,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因党而生、因党而兴、因党而强。概言之,坚持党的领导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生。上溯到党初创之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已上升为重要的思想引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党密不可分,适应了当时党的先进观念传播与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早期共产党人通过成立工会组织、创办工人报刊、开设讲习学校等方式,向工人阶级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念,正确剖析革命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潮流,以将工人自发的工联主义意识层次上升到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层次。在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之中,共产党人以宣传鼓动、具体指导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武装斗争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乃至发动占中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有效地组织和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革命队伍,为革命运动的开展缔造了坚实的力量。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生,坚持党的领导一开始就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基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兴。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推动下实现了自身成熟与勃兴。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勃兴,就不得不联系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中心任务为自身的工作主题,在革命烽火的淬炼中逐步走向成熟。为了促成最大范围的抗战统一战线,党运用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确处理了内外矛盾的关系,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与此同时,包括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在内诸多著作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围绕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心任务,提升群众的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问世,这篇光辉著作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针、观点、方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与把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献。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兴,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线。

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强。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见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推动下,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内容、方法等诸理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2页。诚如邓小平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与贯彻执行下,才能焕发其生命力,才能实现其所内含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包括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全局视野与战略眼光,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与条件为转移,创造性地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在2016年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便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在这里习近平基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关系阐述得更为清晰明确,深层次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成的有序格局。事实上,正是因为党的有力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屹立于时代之潮头,彰显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矛盾的根本保证,生成于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

沿着历史殷鉴的轨迹,我们可以得出,领导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多元时代的困局迎面而来,新时代条件下何以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着眼点。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轨道,就无法践履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时代责任。实事求是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内外双重考验。内部考验主要指自身的理论、方法诸体系是否还保有科学性内核,外部考验指多元思潮泛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与说服力构成挑战。而坚持党的领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内外部考验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内部考验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考验主要以一些错误倾向为表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作中易出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即不加扬弃地直接采用外来的理论、方法,抑或是未经思索地一味套用西方标准来衡量自身发展,既贬损了自家的理论、矮化了自身的地位,也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二是虽然理论层面上主张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但到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创新流于形式,创新的内容并未彰显其实效,实质上与未创新无异。三是在创新的路途中,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出发、因何而强,抛弃了自身的优良传统,以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家的基本理论、方法等等。有鉴于此,坚持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些内部考验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体现在党的重视与支持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明确肩上所承担的职责与所应恪守的原则、准则,始终把党的意志与期盼烙印于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脑海,既摒弃故步自封之路,也远离改旗易帜之路。二是党的引领、指导与评估检测,可及时纠偏,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路途中不偏离正确方向起到“强化”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化解外部考验的根本保证。首先,社会思潮在中国蔓延不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是外部考验的主要内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之类的社会思潮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试图一步步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客体的正向引导,甚至对极个别的教育主体也产生了混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考验是与党的外部考验紧密关联的。唱衰中国的论调层出不穷,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构成了党的“四大考验”之一的外部考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考验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那么,坚持党的领导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外部考验提供两大解决方案,一是在逐步解决党的外部考验的同时也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考验,换言之,坚持党的领导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外部考验提供联动机制。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树立以党为核心的意识,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均能体现党的意志,不偏离顶层设计的既定轨道,既不为纷繁的社会思潮所扰,又能具备有效遏止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良性运行。

(三)坚持党的领导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双向互动,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领导绝不仅是单向的作用机制,更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传导机制。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似干流与支流的关系,这个互动机制正发挥着积极的“活水”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即支流离不开干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凝聚思想共识、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功能,服务于党的事业;再次,正是基于这个主次有别又有如“唇齿相依式”的互动机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命力。

从具体层面分析,这样的互动既体现在思想层面,又体现在实践层面。一方面,体现在党的主导性上,即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由此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基石。没有党的领导与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便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根本,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方能保证方向不偏不误,进而服务于党的事业。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塑造、实践引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作出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对策,与党既做好顶层规划又投入资源紧密关联。特别重要的是,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既是有力度、有效用的“唇齿相依式”互动,又是区分主次的互动,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方向问题出发,方能深层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现实基点,这实际上便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涵括道路、制度与理论的有机体,是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规律探索出来的时代性成就,也是具备包容性、本土性特质的体系。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蕴含的丰厚本土智慧与积淀,将构筑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厦。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找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现实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表现为教育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所形成的正向效应,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客体所认知、认同并践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脱离时代要求与现实状况的理论或方法都是空谈,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甚至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产生负面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篇布局,由此方能找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现实基点。

从道路视野来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五个维度协同发力的发展之路,是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创造性工程。首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铭刻于自身价值之中,起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作用。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其系统性、协同性、针对性的宏观把控,正使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四个全面”的时代背景下,也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持续推进自身内容方法等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供给端,方能契合不同客体的差异化需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围绕治党、治国的新要求,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敏锐的时代视野,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经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蓝图,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更为鲜活的时代底色。

从理论视野来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应有之义。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并将其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久经历史锤炼和检验,高度阐释了我国国情的实然状态,其中聚合了异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实践最前沿的理论表达与思想智慧,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广度与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在迈向未来的进路中,必须广泛吸纳这些智慧果实。首先,这些理论本身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关键内容,用以充实教育客体的头脑,才能做到由真听层次到真用层次的递进提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体系的完善与科学程度的提升必须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既从宏观视野把握全局,又在微观理论中具体着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一剂良方”。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广阔天地中,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表达得以凝练概括,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走进时代的现实滋养。

从制度视野来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包括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及由此衍生出的诸多体制机制,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后盾。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教育客体宣传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全体人民心中保有遵守制度、维护制度、发展制度的意识与信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把握好这些制度的内在契合与关联出发,一方面主体要有深度、有广度地向教育客体宣传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主体又要从制度的动态发展与静态结构中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结构的调试方案,以优化思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动态演进规律,方能以更为稳健与自信的步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未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提供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视野

审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研究,应该着重研讨以下几个命题:话语该不该转?为什么话语要转?话语怎么转,转向何方?什么话语转,什么话语不转?凡此种种,均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所应直视的现实命题。话语不仅是表情达意的中介,也是一种能量巨大的潜在影响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绝非为了否定某种话语,而是建构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话语秩序,以契合和满足实践的动态需求。

建构传统与时代并举的话语秩序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传统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数十年实践所积聚起来的话语,其中既有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典话语,又有失效的应淘汰的话语。而时代话语是深度契合时代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向的现代话语。建构传统与时代并举的话语秩序,要求扬弃传统话语并打造时代话语,形成传统与时代协调有序的状态。从根本上看,建构传统与时代并举的话语秩序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首先,通过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保留经典话语,摒弃传统话语所应舍弃的部分。其次,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凝练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话语,不断激励客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过程中。

建构理论与生活并举的话语秩序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理论话语在部分话语转型研究中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出现了否定理论话语作用的情况。其实不然,理论话语如果能有充分的说理性,便是说服群众的最佳途径。生活话语是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存在于现实交往空间,又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折射出了形式主义与空洞无物的倾向,即话语远离生活,由此便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自觉与自信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扼于错误之中。承前所言,建构理论与生活并举的话语秩序,即表明二者在话语建构中均不可偏废。首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归纳理论、升华理论,使理论的正确性能为实践所证明,方能在新的条件下为人民群众所信服。其次,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握人民之所需,想人民之所想,才能使生活话语可亲可感。

建构宏观与微观并举的话语秩序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宏观话语指的是较高层次的抽象表达,能够诠释一般层面的规律和实践趋向。微观话语是具体层面的表达,主要用于诠释具体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理想状态下,宏观话语和微观话语是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要求的。要使宏观话语与微观话语更贴近实践需求,就必须主动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宏观话语极易“走偏”,即出现了假、空、大的尴尬状态,这绝不是宏观话语应有的状态,也不能以此来否定宏观话语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宏观话语真正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求,能给予宏观话语以活力,并且也能规避话语过大、过空的情况。微观话语对应具体实践,应具备针对性与高度的实践指向,方能形成“点对点”的说服效应,这便更要求微观话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反映微观层次的需求,实现深入教育客体内心的共鸣效用。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植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超越的沃土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超越,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得以实现重大突破与更高层级提升,理论体系完备性、科学性得以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前瞻指向与预测功能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能够深度契合主客体的内在需求,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力高度涌流的蓬勃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想实现重大突破与更高层级的提升,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我们仔细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状,发现现实层面与理论层面的脱节与分野实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向。这种分野突出表现在理论不能紧跟实践发展的步伐,滞后于实践,无法诠释实践的动态变化与应然需求。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实践经由提炼、抽象后的表达,源于具体实践,并且反作用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最伟大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级突破应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汲取养分,挖掘时代性的素材,以创新性视野和创造性眼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高层级的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既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的现实要求,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融于时代、融于生活、融于大众、融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个命题,人民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成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吸收、要弘扬的。而人民生活中一些负向的、落后的成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批判扬弃并进行引导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拥有高于时代的底色,即前瞻指向与预测功能得以凸显,进而能够把握好未来的动向与进路。以上三点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的要义所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既能把握到宏观层级的整体动向,又能关注到百姓日常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的生根之基。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想深度契合主客体需求,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人有多层级、多维度的需求,其中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是我们应详加考虑的命题。首先,从教育客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能浅层次满足客体需求,或者是未能满足客体的需求,那么,其实践活动必然是失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生活思维与时代思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掘教育客体的真实需求,考虑到需求侧的接受状态,方能深层次满足教育客体的需求。其次,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看。主体的需求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话可言、有情可感、有事可为,这就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方能深层次满足主体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自觉、更自信,进而奏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