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凯里市第五幼儿园,贵州 凯里 556000)
幼儿老师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繁琐又精细的带有创造性与教育性的精神劳动,老师在这种压力大、任务繁重的工作中,容易产生倦怠与烦躁。在幼儿园里,老师与幼儿朝夕相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幼儿,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而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幼儿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从诱发教师生气情绪的内外因出发,简要阐述教师情绪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提出教师调节提升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幼儿的行为变化是诱发教师生气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对于幼儿违反纪律、不遵从指导、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容易产生生气情绪。幼儿的行为是诱发教师生气情绪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的情景中,幼儿违反集体教学活动以及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等多种情景中,都会频繁的诱发教师的生气情绪。此外通过对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教师在行为的情景、行为的主题、以及行为的影响等三个维度对幼儿都有较多的评价。而且这些评价的因素也都是相互独立的。由此构成了教师生气情绪表达的整个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来讲,他们所评价的维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评价维度的整合次序是教师生气情绪表达的内在动因。
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扩散性。当一个人处于某一不良状态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看待其他事物,而当心情愉悦舒畅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对自己毫不在意、漠不关心的事也会表现出好奇有趣、包容、求同的一种情绪状态。又如,在安静的图书馆,人们会自然的“毫无动静”,在激情四射的舞台,人们会欢声雀跃、情不自禁的随音乐、舞蹈释放激情,这就是情绪感染性的表现。同理,当教师在表达生气情绪时,幼儿会陷入恐惧和不知所措。但当教师偶尔表达不满时,幼儿往往能够对教师生气情绪所传达的意思心领神会。此外,当老师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活动时有精无神,无心准备幼儿的活动所需玩教具,组织活动时沉闷无新意,孩子的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杂乱无章、不知何去何从或者毫无兴趣,幼儿园教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变化。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学习方式特殊,且模仿性、暗示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它们对幼儿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分享、合作与人际关系、归属感等社会性发展都有不可抹灭的影响。
教师应该有对自身的情绪表达有自觉意识。也就是能有对自己当前所处的情绪具有自我察觉。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师进行有意识地培训和锻炼,帮助教师替身情绪觉察和控制能力。就教师的生气情绪而言,首先应该提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帮助教师准确的理解幼儿的行为,根据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其次,提高教师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理解能力。打破教师生气情绪的评价倾向。最后,也就是要提升教师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教育活动当中,避免教师的生气情绪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