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州 朱 珠 潘 婕/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办公室
受水源、地形、土壤等条件限制,连云港岗岭地区一直是低收入人口以及经济薄弱村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脱贫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区域。近年来岗岭地区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呈现出因岗施策、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补”字当头,完善设施补欠账。岗岭地区穷,主要受土壤条件限制,表现在土层浅、土地薄、涵养水分差,长期积累形成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捷、灌溉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连云港以关键工程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力度。一是修水利、打基础。黑林镇、班庄镇等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兴建滴灌设施,全面推进泵站等水电路设施,生产条件显著改观,其中黑林镇建成省级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二是通公路、建路网。规划赣榆至东海、东海至灌云灌南的县级公路,建成东海县羽陈公路,着力打通岗岭地区与区外相连的主干道,加快形成县乡村公路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三是优网络、提效率。近年来电信部门投入约1.37亿元用于脱贫乡镇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到户普遍覆盖,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跃升。
“准”字为要,因地制宜选项目。岗岭地区充分考虑当地条件、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扬长避短,因村施策,努力选准致富项目。一方面,充分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石梁河葡萄发展到1.6万亩,灌云芦蒿发展到3.5万亩,李埝肉牛和桂柳鸭养殖分别发展到2.6万头、51万只,成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适宜特色产业。黑林镇充分利用北纬35度这一最佳水果生产带,种植3万亩黑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全镇15个村实现集体脱贫,脱贫率达71%。大力推进光伏产业扶贫,灌云县南岗乡每年从发电收益中拿出60万元作为扶贫专款,使当地200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
“固”字为本,筑牢载体带全面。大力推进扶贫载体建设,把群众组织起来,攻克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难题,推动脱贫致富。一是以园区集聚产业。赣榆区建成覆盖岗岭地区面积超过10万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园区,实现人均增收近2000元,新增就业岗位1500多个。二是以合作社带动致富。以“一村一品一社”创建为抓手,东海县山左口乡新王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4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三是以租赁厂房促进就业。灌云县南岗乡张薛村一个村就建了4栋厂房,用于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设工厂,平均每栋厂房年租金5万元。四是以电商打开销路。李埝乡45亩联体智能温室群组成的易花电商示范农场,带动周边的3个村通过网上销售增加集体收入27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
“聚”字为魂,整合资源增动力。联合各方力量,帮助贫困户突破产业致富的要素瓶颈和困难。一是上下联动聚合力。省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市县区有资源的单位优先挂钩岗岭地区经济薄弱村,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在全市各单位选拔有基层经验、懂项目、会经营的人才充实到扶贫队伍中来,带领群众脱贫。二是多元合作聚财力。引导金融机构定向加大对岗岭地区的扶贫小额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农户自主发展产业项目,每年在岗岭乡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均超1亿元,受益农户9000户。三是科技对接聚智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定期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实行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每村培育10~1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一是扶贫项目连续难。一个项目从实施到见效需要较长时间,而扶贫队员通常2年更换,2年时间想让一个项目成熟难度较大。二是产权归属确定难。扶贫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无明确界定,如何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需深入探讨。三是项目审批高效难。扶贫项目要求当年见效,事实上一般项目审批有时需要大半年时间,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生产见效较难。四是优惠政策出台难。对扶贫项目的征税是否可以适当的减免,包括其他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税收是否可以考虑适当返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扶贫先扶志,转变观念夯基础。岗岭地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贫困”,坚持“思想扶贫”。对贫困户,以“引”为主。通过典型宣传、组织参观、文化扶贫等,引导他们克服懒惰思想,丢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配合、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对当地干部,以“立”为主。地方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脱贫当作系统工程,树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准备打持久战。对扶贫干部,以“励”为主。激励扶贫干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开思路,找准出路,让老百姓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需增智,集聚人才强保障。人才是扶贫的第一资源,以“四个一批”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扶贫人才队伍。一是“选一批”。把创业、创新能力较强的扶贫干部优先向岗岭地区配置,有针对性地将交通、水利等部门作为扶贫后方单位优先向岗岭地区安排。二是“培训一批”。利用“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培训,组织扶贫队伍参观科技示范点、种养大户进行现场培训,分批组织相关人员赴浙江等地外出考察培训。三是“借一批”。邀请高校、农科院所、种养带头人等各类专家,建立扶贫专家库,采用网络、电话、实地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问题。四是“放一批”。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扶贫的政策措施,深化对体制内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一线搞科研,实现创业梦。
输血变造血,优选项目促产业。按照“大项目做强、小项目做特”的发展理念,推动扶贫项目差异化、链条化发展,拉长扶贫产业链。一是主导项目工业化。对于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竞争力,由单纯种植向种苗研发、产品深加工及生态采摘旅游方向发展。二是特色项目规模化。对于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花卉、杭白菊、光伏等特色项目,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集中力量扩大规模,做出示范效应。三是普通项目品质化。有生态品质优势的瓜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稻米、蛋禽牛羊等同质化项目,主打绿色生态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定制农业”,用电商拓宽销路。
创新更创优,完善机制保长效。创新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方式,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发展和永续脱贫。一是统筹扶贫资金提效率。建议在乡镇一级成立扶贫资金管理小组,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集中力量投放在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扶贫项目。二是探索股权改革增效益。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带动持股成员从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形成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创新收益分配保兜底。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在基本保障之外,建议将扶贫项目收益,每年固定拿出一定比例,以一定的形式分配给他们,让他们更多享受到产业扶贫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