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2019-01-14 01:08:23胡建芬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
关键词:墨梅于谦梅花

胡建芬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一、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比如教学《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并立志向其学习。这样“理智”的教学,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的还原上,将会迎来不一样的教学样态。首先,《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王冕是画家,其最擅长的是画画,这首诗是对他所画梅花的注解,是这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学可以从这幅画开始,让学生观墨梅之形、之色、之姿,对墨梅有个直观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说说这梅花与我们见到的、想象中的梅花有何异同,凸显“墨”这一颜色,引发学生对诗人用意的推测。其次,《墨梅》具有朴素的画面感。“吾家洗砚池头树”,茅舍,池塘,梅树,再加上“洗砚”的诗人,画面跃然纸上;“个个花开淡墨痕”,朵朵花开的画面又立呈于读者面前,“淡墨”二字更是活画出梅花之色、之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花的香气,“流”和“满”为香气赋予姿态。如此,整首诗就好像一幅画,从梅花所处的环境写起,依次写了梅花之形、之色、之味、之姿,动静结合,与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最后,在梳理出这些形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墨梅”之墨色、之清气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结合王冕的人生追求进行佐证,其意韵、内涵、主旨便会自然生发出来了。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立言就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相关,虽说也会有“言不由衷”的现象,但只是个例。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映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相传该诗是于谦12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教师却更倾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清白”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依然遥远。在创作背景中,12岁这一年龄对于学生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察思考和远大的追求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感冲击,而就是这样的信息才会引发学生的认同。再加上补充于谦后来做官的信息,那么于谦的形象就在意象生发联系的过程中站立起来了。所以,对背景的求证不能贪多而致泛化,应该关注背景细节,寻找与学生容易“共情”的点,使作诗之人与读诗之人实现情感的有效沟通。

三、对诵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趣味,这是必须面对的。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搞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在形式上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着古装、吟古调、演古事等,这种历史感、庄严感的确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二是在方法上实现读画结合、读唱结合,比如诗意画、画配诗、谱诗歌、唱诗歌等。我们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诵读节目就是典型的读唱结合,把古典的诗词与现代的音律配合起来,以传统、通俗或流行的艺术方式加以表现,达到了良好的传唱效果。吟诵是一种特别有效果的诵读方式。吟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还伴随着一定肢体动作的参与,吟诵的过程于是变得更富有参与色彩和表演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

四、对比照的关注

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古诗一般是以两首为单位出现的,叫“古诗两首”。这样的编排方式绝不是两首诗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着编者的编排意图及教学价值取向。一般来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石灰吟》《墨梅》,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另外,这两首诗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所以,教学之中,我们最好以两首诗的关系为教学起点,在比照之中生成教学的策略和意义,而不能各自为战。所以,语文教学,包括古诗教学在内,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文章上,文前的导读、文后的练习、文中的插图、文本的组合方式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解读的对象。以《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为例。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在杜牧的眼里,春天是有颜色的——“绿映红”,春天是有声音的——“千里莺啼”,春天是有味道的——“酒旗风”;在程颢的眼里,春天又是另一种表达,视觉上的“云淡”,感觉上的“风轻”,想象中的“傍花随柳”。前者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流露出朝代更替的感慨;后者在“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表现出一个老顽童的天真烂漫。不同的春天背后站着不同的诗人,在这样的比照中,学生既看到了春天,也看到了诗人。这里既有对形象的触摸,又有对意象的塑造,都是源自对比照的关注。这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应该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达,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符合文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意象作为一种文学手法,看似玄妙,但其是“诗化”的重要途径,其“形象”的一面更有利于学生联接生活、接通文学、发展语言。我们循着意象也许能够探索出一条富有意义的古诗词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墨梅于谦梅花
成鹰之路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果子单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00:07:26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阳光(2019年5期)2019-04-30 09:44:26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梅花
于谦藏品欣赏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6:10
《王冕 墨梅白梅》
中华诗词(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3
梅花
梅花引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21
梅花锁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