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贾倩倩 肖芝华
(铜川市统计局,陕西 铜川 727031)
铜川是陕西继西安之后设立的第二个省辖市,七十年来为共和国的发展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和近3亿吨水泥,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凸显。面对困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转型发展”主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不遗余力改善民生,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一座“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悄然崛起。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0.16亿元,1966年后全市生产总值稳定在1亿元以上,1992年突破10亿元,2007年达到百亿元,2013年超过300亿元,2018年全市经济在内外多重复杂环境影响下依然达到327.96亿元,人均GDP40065元,是1949年的534.2倍。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使铜川跻身全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有96万元,1992年跨上亿元台阶,2018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亿元,是1949年的2406倍。
(三)区域经济定位明晰。铜川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量占陕西的70%,水泥和铝产量逐年增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发展陷入低迷。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加速转型发展,以传统产业升级,接续产业壮大为核心出台政策,尤其是2018年2月铜川被纳入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后,全市坚持创新驱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建设新型能源、新型建材、航汽铝材料、优质特色农产品、绿色休闲基地,“煤城铜川”已逐步转型为区域重要的工业配套、数字经济、绿色休闲养生新城市。
(一)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38.45公斤增加至2018年的288.6公斤,增长6.5倍;总产由1949年的5.44万吨增加至2018年的28.78万吨,增长4.3倍。大力发展以苹果、大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果业种植,2018年全市水果产量54.16万吨,是1949年的492.4倍。依托“药王”品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81万亩,产量5.05万吨。
(二)工业生产质效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工业门类“一煤独大”,“先矿后市”发展模式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市委市政府抓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历史机遇,一方面坚持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0%,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9.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245户,较2007年增加127户;全市生产煤炭比1949年增长78.9倍;电解铝较1970增长25倍;水泥比1962年增长50倍。企业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11.6%,比1998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7%,比1998年降低10.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异军突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重工业轻服务业,服务业发展一度较为滞后,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3%,增加值增长7.4%,高出GDP增速1.4个百分点。尤其近年来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极大的促进全市服务业质的提升。目前大数据产业园、中国(铜川)工业品数字港、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加紧建设。
(一)持续筑牢发展根基。从投资规模看,195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42万元,1998年投资突破十亿元,2010年投资跨上百亿台阶;近年来,随着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区南部产业园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投资金额逐年递增。1952年-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89.5亿元。从结构看,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94年的0.9:71.2:27.9优化为2018年的9.5:23.7:66.8。房地产投资迅猛发展,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8.77亿元,是1990年的397.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2年的2.54%上升到2018年的5.19%;房屋施工面积较1992年增长了381.6倍。
(二)商贸流通市场日新月异。从缺粮食,小摊贩转变为多业态。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54亿元,总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11.3倍。截止2018年,全市拥有限上企业单位237家,其中批发业30家、零售业137家、住宿业40家、餐饮业30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限上电子商务企业实现电商交易额达17.63亿元。
(三)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49.4:24.1:26.5调整为2018年的7.5:43.2:49.3,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2018年全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0.1%。
(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94元增加至2018年的29996元,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元增加至9289元,增长151.3倍,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拥有财富显著增加,2018年末,全市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371.87亿元,人均67421.9元。
(二)脱贫攻坚强力推进。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铜川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经过不懈努力,2016-2018年,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51个、脱贫12015户39034人,宜君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6.98%降至2.01%。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从制度建立到全面完善,居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体育事业硕果累累,生态环境日益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