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鸿娟
(横县人民政府幼儿园,广西 南宁 530300)
目前,音乐图谱作为一种新颖的形式参与幼儿园音乐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们“运用图谱”的意识有所提升,对其的学习与运用也日趋普及。在这种情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盲从”现象,有部分老师盲目地为了使活动中有音乐图谱而用图谱,削弱了音乐图谱与本音乐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与契合度,忽视了对音乐图谱运用目的思考以及运用恰当与否的审视。
当前教师们设计的音乐图谱形式丰富、多元,笔者在观赏这一幅幅犹如画作的音乐图谱时,又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图谱的设计制作并不仅仅是精美的图画亦或是简单的图像堆砌,而是需要考虑音乐图谱与诸多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包括:音乐图谱与音乐元素之间的关联、音乐图谱与幼儿认知能力之间的符合程度以及音乐图谱的视觉效果等。
音乐图谱进入到音乐活动中时,不同的使用方式也会使教学活动产生差异性效果。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图谱的作用,这一环节教师们的考虑往往会有所遗漏。若使用不得当,幼儿就不能依据音乐图谱深入感知作品中的节奏、曲式、旋律等各要素的特点,无法明确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进而获取的音乐经验也相对较少,音乐再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也会有所受制,音乐图谱达不到最优效果。
虽然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都有教师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但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一般反思整体而忽视局部。音乐图谱运用后反思的缺失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大多教师在音乐图谱运用过后就直接将其放置一旁,再不问津。教师缺乏了对音乐图谱运用后教育目标达成度、幼儿的参与情况、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思索,也缺失了针对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提升经验的改良措施,这与音乐图谱参与音乐活动的初衷相背道而驰。
1.导入环节
这一环节中,音乐图谱的直接介入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教师在活动开始就呈现了一幅精美的、函括了歌曲三段歌词内容的情境图,引起了幼儿们的注意与倾听。教师通过音乐图谱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且通过师幼间的互动,让幼儿自主发现藏在画面中的动植物,初步了解了歌词的内容,体会歌曲的场景,对歌曲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2.展开环节
音乐图谱在教学活动的展开环节的介入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幼儿理解新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内容,包括:歌词、节奏、段落、动作等。在整个展开教学过程中,通过先逐一看图观察、学习每一个动作,再到按出现顺序整体呈现所有动作谱并配有音乐进行表演,以此把幼儿的视觉、听觉与动觉一同调动了起来,使得音乐图谱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巩固环节
教师可以在幼儿初步熟悉作品之后,适时地将音乐图谱运用在巩固环节来帮助幼儿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先请幼儿自己听音乐、自主描述听到的歌曲内容,与同伴交流分享体验歌曲的情感,以此对歌曲有一定掌握后,再介入歌曲图谱来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歌曲的内容,学唱歌曲。
1.全图呈现
全图呈现是指,把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的音乐图谱的全部视觉图像直接地、一次性地呈现给幼儿,全图呈现有利于幼儿对于音乐作品故事情节、节奏特点、结构段落的整体把握。此音乐图谱将器乐合奏谱直接呈现给幼儿,再与幼儿一同观察、讨论图谱中涉及了哪些乐器、分别出现在了哪一小节,从而使幼儿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完整段落以及各种器乐间的配合。
2.分图呈现
这一种呈现方式呈现的也是教师在活动前就制作好的音乐图谱,但并不是一次性呈现给幼儿,而是分步骤的、依次根据音乐作品情节的发展或歌词、器乐、动作出现的顺序来展现的。这一种呈现方式有助于加深幼儿对于音乐作品各部分的理解、记忆。教师采用分图呈现为每一句歌词制作多幅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句弹奏,让幼儿自主听音乐,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内容后再逐句呈现图符。这分步、分句、分图的呈现方式使幼儿们清楚地知道并记忆了“我和奶奶买菜”的这一歌曲情境各个情节。
3.随乐呈现
与之前两种呈现方式相比,随乐呈现并不是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的,而是在音乐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边感受音乐边创编出的图谱。这一种方式呈现的画面一般较简单且多采用象征性的内容,可以根据幼儿的感受随时调整。这种方式的呈现过程是先由教师讲述音乐故事,引导幼儿分段欣赏后请幼儿来描述他所想象的每一段的情境,然后教师就画简单的线条来随乐呈现。这其中,通过幼儿的自主体验、想象并按照幼儿的意愿来即兴作画无一不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是对其创作者灵魂的窥探。音乐图谱能通过可视的、凝固的图像来诠释抽象的、流动的音乐作品,帮助幼儿全面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增长音乐经验。因此,音乐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也是值得更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们一同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