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群与学习群教学的建构

2019-01-14 16:29虞文伟张康桥
江苏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导师建构儿童

虞文伟 张康桥

当前“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其瓶颈作用日益凸显。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解决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整合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构了儿童学习群及学习群教学模型。

一、儿童学习群的内涵与特征

1.儿童学习群的内涵。

儿童学习群是指若干个体因共同需求而相互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群”。儿童学习群通常由1名导师、2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建构,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作为对话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与学生共同成长。儿童学习群包括基础群和组合群,群之间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围绕共同的课程学习目标,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多元学习群。

2.儿童学习群的特征。

基于学生共同需求。儿童学习群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自愿组建而成的,变“竞争与筛选”为“共生和共存”。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共聚同一个学习群,通过沟通、学习与分享达到共同的进步。在学习群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享有尊严,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整体育人性强。学习群中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具有育人的责任。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理解、信任、交流和互动中增长智慧,完善人格。

建构方式灵活多样。儿童学习群的建构,既可以是本班学生的组合,也可以是跨班级、跨级部学生的组合。例如,高年级男女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的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学校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对男女生进行差别式教育,组建了高年级男生体育学习群和女生体育学习群。另外,儿童学习群的建构不止发生在校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建主题学习群或项目学习群。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由一个或几个线上线下学习群,通过混合,形成新的学习群组。学生根据学习群的需求和特点,邀请同伴、教师乃至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人或群体就某一研究主题开展线上或线下的讨论交流、调查探究、展示分享。混合式学习,更好地满足了学习群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二、儿童学习群的教学制度

1.选师制。

选师制就是在专家的引领下,由学生和家长选择导师,共同组建儿童基础学习群。导师是学生与家长授权的“群主”,家长是线上学习群的成员。

选师的基本流程:导师团队发布—专家引领—选择团队—构建基础学习群。新生开学前,学校首先将一年级导师们的教学风格、教育主张等内容制作成宣传海报,推送至学校公众号及家长群。然后组织专家就如何选师对新生家长进行指导。接着给家长和学生提供导师团队的相关材料,家长和学生可根据材料做出选择,并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最后学校根据学生和家长填写的志愿表并结合学生入学前的基本信息,构建儿童学习基础群。三年来,学校共有接近1000名新生及新生家长参加了选师活动,其中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满足率达80%左右,选师制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通认可。

2.导师制。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实行学习群导师制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从普通教师到导师,关键在“导”字。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指导方案,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希望通过导师制建立学校全员育人机制,“让所有的教师都成为导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导师”。

导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每一天导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完成晨练课程、食育课程、闲暇课程与共省课程。例如,与学生共同午餐时,导师可以向学生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宣扬饮食文化中的常识,将饮食和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下午的共省课上,导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热爱生命,做到自尊自信。学习群中的导师跟学生之间更像是朋友的关系,因此,学生都很享受能够和老师一起锻炼、午餐、聊天和内省的时光。

导师还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桥梁。作为导师,必须和家长建立顺畅的沟通,并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在为家长排忧解难、指点迷津的同时,导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家长以各种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我们正在尝试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维度,将家长朋友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的主题交流群,以方便导师与家长更深入地交流和互动,这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使导师制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

3.选课制。

选课制赋予学生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导师根据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平时的数据资料,准确判断学生的变化与发展,为学生选择适切课程提供建议与指导。学生则根据教师建议、学习需求选择与自身发展相符合的课程学习群。在选课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注意到同一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性,同一课程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层次性,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并学习适切的课程。

除了切实地、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外,学校还研发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自主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有艺术类、运动类、文学类、智慧类等,周二到周四,每周共有48节次。选修课教师由学校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试读一周,再以学年为基本时间单位进行选课。

选课制实施学生发展双负责人制度,课程教学质量由课程项目实施的教师负责,而导师则对学生所有领域的学习质量负责。例如,在帮助与指导学生选课时,导师既要确保学生完成国家课程的学习,又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4.服务式评价制。

服务式评价制就是变评价为服务,即强调以学习群为单位,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包括环境、技术与辅导等。注重评价就是一种唤醒,用预期学习成果唤醒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对学习全程的召唤。服务式评价是一种支持,是教师、伙伴的帮助,还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其注重学生是否得到真正的发展,是“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一种新型的评价制度。

例如,学校对写作学习群成员的评价方式,是为他们举办一场新书发布会。学期末,写作群的成员把平时创作出的优秀诗歌、散文、寓言、小说集结成册,并自己设计封面,画上插图,加上目录,写上序言,定下价格……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写作学习群的成员纷纷上阵,卖力地为自己的新书做宣传。有的学生分享了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自己的文章,还有的学生介绍了封面的设计理念。整场发布会以文学的方式将写作成果生动而又艺术地表现出来,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学校通过提供这样一种新型的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从个体展示到群体合作,从学习经验积累到学习方法拓展,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儿童学习群的基本教学模型

学习群学与教的建构就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习的多元化、深度化、个体生命化需求,建构以“选择”为前提、以“活动”为关键、以“分享”为保障的基本教学模型。

1.选择。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承认多元化,利用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建构不同的学习群,创造不同的学习角色,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是学习群学与教的前提。提供学习活动计划的多元化选择,基于情境的体验学习、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基于生活的现象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基于结构的深度学习、基于技术的移动学习、基于群组的合作学习。提供学习群组的多元化选择,重建整合式的学习生态,将不同的学习环境、文本要求、学习伙伴团队、媒体与技术平台、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建构若干的学习群以供学生选择。提供学习角色定位的多元化选择,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学习群内有明确的分工和多元化的角色定位,各个角色不同,互相信赖,相互依存。学生通过选择,互惠互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面对多元化的选择,学生的选择基于伙伴、学习目标、知识匹配、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学生性格等因素。但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群,实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选择也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群最初的取舍可能基于伙伴、基于情感,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情况进行挑选,并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沟通、相处。

2.活动。

儿童学习群的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的自由对话式的学习。学习群学与教的活动是以生成与合作为主题词,贯穿于整个儿童学习群的学与教。通过系统设计儿童学习群活动,推进群组合作学习,是儿童学习群学与教的主要任务。活动中要求整体策划,把常态教学环节、主体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从而不断生成新的学习情境与任务。生成与合作不仅是引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还包括以研究性学习、校园节日、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我策划、合作协调能力。

例如,以“学会倾听,自由对话”为行动原则建构学习群的教学活动。活动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基于倾听与对话的多元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关键,学校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对所有的学生都寄予希望,相信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通过营造信任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话倾听,建立共同目标,围绕目标问题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产生个体生命的感悟。同时让学生学会处理与伙伴的关系,在相互扶持的基础上,相互认同、构筑自我,达到共生共长。

学习群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共生性”。“共通性”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遵循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共通性”的境域。“共同性”是指学生根据共同的学习愿景,组成一个真正发生学习的共同体。而“共生性”指愿景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之间相互激活,相互依存,共生共长。

3.分享。

分享是指每个学生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交响。给予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提供张扬个性、分享智慧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我的不同、我的质疑、我的补充、我的表扬、我的建议”,让群组成员实现共同成长、共生互补,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分享可以是跨群、跨班级与跨年级,甚至跨学科,以此来丰富和完善群学习成果。随着分享范围的扩大,分享的要求也不断地提升,学习也在不断地深入。在学习群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达到共同成长,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建构儿童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V eraW an g
建构游戏玩不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