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就是好课程:一种扎根实践的视角

2019-01-14 12:22
江苏教育 2019年46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期望:“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在总书记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总书记以一种大格局的视野提醒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育发展和学生培育中的巨大作用,也正是因为基于对教师作用的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表明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已经成为教育继续深入变革的关键要素。课程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教师在其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线实践的视角出发,可以说好教师就是好课程,因为他们是课程的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程建设的品质。

一、好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1.课程改革必然指向内涵建设。随着教育外部环境与硬件建设的逐步到位,课程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课程角度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课程文化自觉。课程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内涵自觉,正如卡西尔所言:“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向内观察就是内涵发展,是对课程的文化审视、文化反思、文化澄清,说到底是人的反思与自觉,这要求我们从价值层面对课程进行反思,把人放在课程改革的中央,从更深层次推动课程的变革。

2.人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所谓“深水区”,就是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有许多吞噬我们的巨大漩涡,它们让我们无法安全渡过。这些障碍和漩涡就是课程改革中的瓶颈性问题,这些重大的瓶颈性问题之一就是人——教师的问题。人,才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过遇到问题不要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的,尤其不是真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困难。”丝毫不用犹豫,人的问题必须由人来解决,教师作为课程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像内涵发展这样的重大课程难题和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由教师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3.教师要努力成为撬动支点。在不断深化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成为旁观者,而应成为最重要的课程参与者和卷入者,要把整个生命与课程变革融为一体,这才能体现教师的课程文化自觉,因为没有教师的投入就没有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教师的课程改革是无法成功的。从前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日常工作与课程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让日常工作有了课程意蕴和研究含量,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展开课程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逐步形成了不同学校的课程文化生态。

二、好教师意味着好课程

1.从抽象角度来说,教师是一种课程样态。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种样态:专家头脑中的理想课程、正式颁布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实践中运作的课程、成为儿童经验的课程。教师作为实践工作者,他们能够领悟到的课程概念、原理、内容在这些样态中起着重要的联接作用,教师是课程与儿童之间的中介环节。如果没有这一重要环节,即使课程专家们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而教师不能充分领悟,他们能教给学生们什么呢?更不能够让课程成为儿童自身的经验,那样的课程只能是空洞的文本,发挥不了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案例中教师们努力形成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并以此作为课程变革的重要基础,从而较为顺利地展开他们的实践。

2.从要素角度来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治通鉴》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不仅教学生读书,更教学生做人,学生不仅从教师这里学习知识,更从教师这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因此,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康德说:“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作为人的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三位教师讲述的课程研究故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教师作为人的生命色彩。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伙伴和榜样,教师作为课程一定要和儿童进行最令人心动的相遇,用自己的心灵去唤醒那些等待唤醒的心灵。教师是学生应该学习的最丰富的、充满人性的课程。

3.从操作推进来说,教师是课程组织协调者。俗话说得好:“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埃德加·莫兰认为,“人类社会现象所遵循的可理解性原则不会比理解自然现象所需要的原则更简单”,课程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革新,所有的课程线索都在教师这里汇集。教师是一根把儿童、专家、行政、家长等各方面课程力量穿起来的那根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师是课程在实践中行进的第一推动力。从三位教师的课程改革案例中可以看出,课程实践越往深处走,越能体现出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张力,只有他们把各方面力量都统整起来的时候,才能把所有课程要素和因子都协调起来,进而用课程托起成长中的学生,学生们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学科育人才能实现,课程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可以带得走的素养。

三、好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能力

1.好教师要拥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敏感性和敏锐度,能够让教师经常以课程的眼光反思实践,从而让实践生活产生课程的力量。教师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为学生建构出什么样的课程,进而将学生的生活改造成充满课程意蕴和品质的生活,为每个学生铺上不同的跑道,最终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生命启示。南京军区政治部机关幼儿园长期以来坚持艺术特色,为了将艺术教育推向深处,她们对艺术进行课程化改造,以审美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线索,从而让艺术教育变得更加系统、更有结构、更为深刻,为幼儿播下艺术的种子,产生更强大的课程育人力量。

2.好教师要学会课程表达。课程表达是课程外化并呈现给他人的重要形式,既有符号表达也有课程行动;课程表达可以帮助别人走进你的课程世界,也可以形成对课程更为生动、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表达可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追求,为学生烙下学校的文化印迹。课程表达对于一线实践者非常重要,是对课程实践者概括能力的极大考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做出了回答,聚焦他们的校本化表达——课程畅想,切实发展教师多样化的课程能力。他们以课程日记、课程写生为基础,通过课程畅想帮助教师内化自身的课程素养,陪伴儿童一起走进奇妙的课程世界,以教师的课程坐标形成支撑儿童发展的生命坐标。

3.好教师要孵化课程创意。美国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中强调,课程变革特别需要精彩观念的诞生,这会让课程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创造性,这些课程的创造性将为儿童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如果课程开发不能拥有多种可能性,就会让课程实践变得固化僵硬,离学生们越来越远,最终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成为他们的学习对象。综合化是新时期课程变革的价值追求,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充分发挥他们的课程实践智慧,以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为载体,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进行充满课程想象力的实践探索,让学生们获得更加完整的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