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长玉
(延边大学,吉林 延边 133002)
目前学术界对于明朝与朝鲜联合御倭战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争发生的原因,多数论著从朝鲜和日本的国内情况进行分析,壬辰战争后对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及探讨明朝军队和朝鲜军队作战配合方面,并兼有明朝军队的逃军问题相关研究比较多,所以本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壬辰战争中明朝军队问题和战后东亚秩序上的建立进行相关研究的梳理。
虽然壬辰倭乱以朝鲜和明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但学术界关于明朝军队对整个战争作用问题上意见不一。在赖山阳所著的《日本外史》中写露梁海战里明朝军队的表现,即 “(日军)斩(邓)子龙……射杀之(李舜臣)……进围(陈)璘……击却之(刘艇),明军不敢复追蹑”。[1]该观点明确表示了明朝军队的软弱性,日本学界同样赞成此观点,对于明朝军队的作用予以否定。持有此观点的不仅存在于日本学界,同样在韩国学术界对明军援朝的作用也持有怀疑观点,甚至一些韩国学者引用民间传言,对明军的行为予以丑化色彩,“明军来到朝鲜,并不作战,而是倒行逆施,给韩民族带来了不亚于倭兵的灾难,被当做是民族的敌人……明军的长期驻守造成民弊丛生,民众对明军的仇恨不亚于对日本的仇恨。”[2]明军所到之处狼藉一片,无恶不作,引起了朝鲜百姓的愤恨,甚至辽兵割朝鲜人首级以邀功,甚至指出稷山战役大捷也是明军造假,壬辰战争“对朝鲜人来说,有时很难区分出作为他们敌人的日本人与作为他们盟友的中国人,中国军队杀死朝鲜平民来扩大杀敌数目。[3]可见韩国学界对于明朝军队的作用也持有怀疑观点。我国学者王瑧在《朝鲜壬辰战争诸问题在探讨》[4]中指出,此次战争后,朝鲜王国几代国王都曾提到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朝鲜宣祖王也曾多次上书给明朝,“小邦君臣蒙天子之恩,如死灰复燃,枯骨再肉,仰戴洪造,不知所报”[5],“皇上之洪恩,开辟以来未有也”[6]。在宣祖国王看来,像明朝深明大义,动用全国军队与粮草帮助朝鲜对抗日本的举措,应该以“事大”行为作为回报。朝鲜仁祖国王对于明朝军队救助朝鲜的行为抱有感激之情,并且采取积极的亲明政策,曰:“壬辰倭难,皇朝为我发数十万兵马,费数百万钱粮以救济之,其恩不可负也”。[7]仁祖国王对抗倭战争中明朝施以粮草和兵马的壮举怀有感激之情,并肯定明朝军队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我们应从辩证的看待明朝军队的作用问题,明朝军队出现乱纪现象是明军纪律不严所致,但是明朝军队在御倭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因为明朝军队的积极抗战和明朝的得当指挥,才使得日本被打败,同时也粉碎了日本企图盘踞朝鲜的计划。在姜龙范、刘子敏的《明代中朝关系史》[8]中指出,明朝的出兵强烈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对加速日本的失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既存我亡,又怜我诚,始终有济,由我帝明。凡此再造,伊谁之力,肆我侯度,益致其恪。誓其子孙,永效朝宗。”[9]肃宗国王在给明神宗祭文中表达朝鲜对中国抗倭的感激之情。”所以无论从当时明朝调动的粮草、兵马的数目看,还是朝鲜国王的态度看,都不应否定明朝军队对于御倭战争的作用。
抗倭援朝战争结束后,对明、朝和日本三国以及东亚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于明朝而言此次战争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导致明朝伤及元气,女真势力趁此迅速崛起;朝鲜王朝对明朝的“再造”之恩表示感激,“事大”观念越演越烈;于日本而言,丰臣秀吉的死亡导致日本战败,幕府体制开始形成。
金康宁在《关于壬辰倭乱的战况和教训的研究》[10]指出战争的结束,对朝鲜、明朝和日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朝鲜的土地和人民都被丰臣秀吉的侵略所摧毁。许多工匠和技术人员被撤退的日本人占领,耕地面积只有战前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在丰臣秀治的继任者德川家康的领导下,日本实现了一个和平、集权的封建社会。理学的传入和对朝鲜药材和疗法的研究,使日本学者对日本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移动式金属活字印刷加快了书籍印刷的速度,被日军俘虏的韩国工匠开发了陶瓷和纺织品。德川接管后,日本寻求与朝鲜建立和平关系,以便间接的从中国文化中受益。对明朝来说,东洋入侵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战争中损耗了明朝元气,加快了明朝的灭亡。抗倭战争对东亚三国影响都极为深远,张程在《浅析明代援朝抗楼战争初期日本速胜的原因》[11]中指出,明朝在抗倭战争中损耗过于巨大,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绞杀后金力量,只能坐等其势力强大并最终毁灭明朝。而朝鲜常年遭受祸乱战争,无力发展国内经济,国家发展暂停倒退。丰臣秀吉势力因此次战争势力大不如前,在以后与德川家康一族的对抗中不断惨败,最终被其所灭,由此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虽然丰臣秀吉死后战争失败,但其思想不断被日本国内部分思想家和统治者接受并采纳,并不断扩充理论思想,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 “大陆政策”。在对战争后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上,颜廷宏也持有相关看法,他在《壬辰战争影响述论》[12]指出,此次战争也并未全然没有好处,明朝对朝鲜的军事援助使得朝鲜在后金崛起后的复杂形势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亲明倾向,不仅在当时使得明、朝两国的关系友好密切,也为以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里中朝的友好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壬辰战争致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受阻,而且使明朝认识到日本的野心,以致于壬辰战争后明朝再没有与日本建立任何外交关系;壬辰战争使得朝日原本就脆弱的关系更加恶化,战争给朝鲜百姓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经济一蹶不振,战后朝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也更加微妙,虽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两国恢复了外交,但战争的伤害一直影响着两国的发展。
援朝抗倭战争对于三国的发展以及东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综合来看该战争对于明朝来说,其产生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基于唇亡齿寒与宗主国的地位向请求援助的朝鲜增兵并给予一定的支援,虽战争胜利,朝鲜更加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在以后交往中出现亲明倾向,但抗倭援朝战争给以明朝的消极影响过大,该观点可以在黄尊严的《试论壬辰战争对明朝的消极影响》[13]中看出,该战争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次消耗不仅来自明朝的国库中,更要来自百姓的苛捐杂税中,确确实实加大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后来的社会矛盾激化,内部不稳定,《明史·日本传》记载:“自关白(丰臣秀吉)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晌数百万,”[14]《国榷》中则称:“约费晌银五百八十三万两千余金,又地亩米豆援兵等晌费三百余万金”[15]。明朝的苛捐杂税使得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伴随着明朝国力衰微,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力减弱,女真族努尔哈赤便借壬辰战争扩展势力,并逐渐呈现出统一的趋势。明朝取得壬辰战争的胜利以虚弱国内势力作为代价,最终导致内忧外患不断,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关于壬辰战争的各个方面争论有很多,壬辰战争持续七年之久,给明、朝和日本三国带来巨大影响,对于日本德川幕府直接取代丰臣氏势力,朝鲜更加亲明,此次战争对于明朝影响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战争耗财耗力使得明朝势力更加薄弱,内外矛盾直接加速其灭亡进程;对于明朝军队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评价不一,由于史料不够丰富,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出现很多分歧,希望今后史料的丰富我们能从正面看待明朝军队的作用,对于两国友谊以及今后三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