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香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我院在大型剧目的演出和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平三部曲”、《丝路·青春》等大型原创剧目为研究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在《追梦·青春》原创剧目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我院凭借自身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优势,结合原创剧目艺术实践教学的需求,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其对教育事业进步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我院的大多数学生虽然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弱,但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能够促使其在人际沟通方面、组织协调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更为擅长。所以,对我院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其善于创新的优势,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有利于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近年来,艺术类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特长,系统的学习学校提供的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拓展,不仅在毕业时有望解决自己的就业,还有可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我院部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以《追梦·青春》剧目为依托的专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突出注重实践导向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分成三部分:学校内教学平台、剧目组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三个教学平台互相协同、互为一体,分别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需要。
根据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需求与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导向线索,首先对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就业为导向进行论证与实施,并依此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与论证。
高校贯彻落实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艺术类高校要深刻理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作用和活动实践的意义,以培养具有学科特点的艺术应用型文化人才为目标,结合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及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我院以大型原创剧目为依托,开展基于《追梦·青春》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积极且必要的。
我院基于大型原创剧目《追梦·青春》进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开展:
1.增强创新知识认知
我院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打造符合其专业特色的创新环境,为其日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我院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现有的知识体系,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比如:大学生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
3.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由于我院艺术类专业的创新特色和学生富有创新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大型剧目的实践过程中出成果,所以我院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从经费、实践学分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扶持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我院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扶持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孵化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
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让我院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创业环境,通过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亲身了解和学习真实的创业知识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成功的信心。
我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认清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筛选出合适的创业项目。
随着国家加大对艺术类高校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我院基于大型原创剧目《追梦·青春》进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实现艺术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艺术类高校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