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
(河北省滦平县第一中学,河北 滦平 068250)
当前,在我国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作弊、焦虑、抑郁、说谎、任性、自私、攀比等,导致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面对我国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寻求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途径,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健康成长。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老路子,习惯于传授书本知识,习惯于满堂灌的单向说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渗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生活》中就涉及“正确对待金钱”的内容。通过对不同金钱观及其带来的不同人生观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在讲“消费心理和做理智的消费者”一节内容时,针对当前部分中学生互相攀比的现象,如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品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等,分析互相攀比带来的后果及危害,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金钱,摈弃盲从心理和攀比心理,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高三的《哲学生活》中涉及“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内容。通过对不同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同人生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并不断砥砺自我,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案例、故事、漫画等典型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能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或引用一些寓意深刻的漫画等,就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内化和自我领悟。
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一大特色。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时事和社会热点来讲授知识和解读社会,还可以利用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进步的决心和克服现实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出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应能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答疑,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与认识的误区,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哲学生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节内容时,就让学生列举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我做了很多英语题,怎么还是错这么多?”“我平时考试还可以,但一到大型考试就不行了。”“我考一次退步一次,考一次退步一次,我都没信心了。”……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用“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道理,给学生讲明:“错的多,说明还处在量变阶段,这时千万不要气馁,要进行总结和反思:究竟是做题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只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步一步地加以改进,就一定能使学习成绩发生质变,就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要增强学习自信心,前途总是光明的。”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要毁掉一个孩子,莫过于每天对孩子说一遍:‘你真笨!’”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好坏的标尺,缺乏对部分“后进生”的人文关怀。这样就很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为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位学生的长处和潜能。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被欣赏的需要,每个人也都有可挖掘的潜力,一旦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学生在学习方面就能获得成功。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少些呵斥,多点鼓励;在辅导做作业或考试过程中少些说教,多些点拨和激励;在日常生活中少些批评,多点引导和理解等。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缺点或者过错,用期待的心态去盼望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愉悦的心情去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只有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营造正面向上的氛围,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我们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特点,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