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女,16岁,高一新生,衣着整齐,身材偏瘦。
周三下午,第一节心理活动课结束,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走出团体辅导室,小欣跟着我走到了心理咨询室。她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告诉我她现在知道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相关内容,才能勇敢地走进心理咨询室。
她叙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最近心里很憋屈。开学军训时结交了3个好朋友,可现在那两个人闹得不开心,我去充当‘和事佬’也没能让她们和好。我觉得自己不受人喜欢,她们都讨厌我。”说着她痛哭起来。
通过小欣的叙述,我发现她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情绪低落,内心感到压抑、痛苦,甚至“现在很多疑,只要有两个人说话,总感觉她们在说自己什么。”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对自己的同伴交往问题有痛苦的体验,有主动咨询的行为。根据咨询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表达无障碍,自知力良好,无躯体疾病症状,无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来访者的情绪问题未出现内容上的泛化,且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够找到现实的原因。来访者的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将其界定为一般心理问题,确定来访者的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
根据评估和诊断,和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同伴交往,维护好同伴关系并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核心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而改变行为和情绪。不良情绪是由人们错误或歪曲的认知方式导致,咨询师可以通过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来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不恰当的行为方式。
叙事疗法是以故事叙说的方式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通过故事叙说,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把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唤起来访者的力量,并依靠来访者的力量构建和丰富新的故事,使其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以更积极的心态解决咨询中的问题。
当小欣向我表达自己的伤心和委屈时,她内心的痛苦得到缓解。通过“问题故事”,我引导她说出了另一段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初中特别好的朋友9月份过生日,邀请了曾经的好朋友,却没有喊我去,直到国庆节放假的时候我才从另一个同学那儿听说,我真的那么不被人喜欢啊。”小欣说出与朋友间的这些隔阂的时候,她内心的不满、受伤等情绪得到了我的理解与安抚。慢慢地,她平静下来,厘清了自己的心理困扰,并清晰地表达出困惑:“为什么我明明是帮她们和好,反而里外不是人?为什么我把她们当好朋友,什么事情都想到她们,可她们却遗忘我?我真不想跟她们玩了,可又有点舍不得。老师,怎样才能让朋友喜欢我呢?”我通过访谈唤醒小欣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积极且成功的经验。小欣告诉我“自从上了高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我都会跟我的一个同学说,她是我的‘死党’。她现在去了另一所高中,可是我们一有机会都会一起玩。”这份“死党”友谊给了小欣内在能量和改变的信心,引导她走出暂时的困境。
第一次咨询结束时,我给小欣布置了一份作业:在班上选择一个自己欣赏的且人缘好的同学,对他进行观察,记下他有哪些特点,并总结自己的特点。
一周后,小欣如约而至,并带来了自己的观察作业。我们一起探讨了好人缘的特点有爱笑、谦虚、成绩好、乐于助人、爱劳动、不说别人坏话、好相处、宽以待人等。在对照了自己的特点后,小欣提问:如何才能化解与好友之间的冲突?如何转化自己的坏脾气?
我尝试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小欣的不合理观念。“我的伤心、失落的糟糕情绪,并不是由过生日这件事情引起的,而是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好友没请我。换句话说,使我难过和痛苦的不是过生日这个事件本身。”通过叙事疗法帮助小欣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引导她将问题和人分开,不要因为一次困扰就全盘否定自己。同时,鼓励小欣主动尝试,体会人际交往的不同感受;训练小欣学会在同伴交往中合理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为了巩固小欣应对不良同伴关系的能力,我后续安排了一节以人际交往辅导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题目为《偶遇批评》。课上介绍了面对批评时会产生的三种不同心态:儿童心态、父母心态和成人心态,引导学生区别并尝试选用成人心态,同时肯定了冲突与矛盾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本案例中,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同伴交往问题,引导来访者学会妥善处理同伴关系,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可以改进的是,咨询过程中了解到来访者的学业成绩有所下降,对于这个困扰所带来的影响,后期应该跟进辅导,鼓励来访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