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

2019-01-14 04:05:55佟欣
魅力中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定力中庸小事

佟欣

(中共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岁月更迭分合中,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像镶嵌在历史画卷中的钻石熠熠生辉,其中充满了对民族前途、家国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持中豁达的政治素养

《论语.雍也》30章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北宋理学家程灏、程颐解释什么是“中庸”时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一成不变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

二、审慎无私的政治情怀

古代围绕“慎”的解释很多,如:慎,谨也。(《说文》);慎,诚也(《尔雅》);慎,德之守也(《国语·周语》)。这是做人的本分,有百利而无一害。下棋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说法,其实,人生也是如此。

首先是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违反法律之事。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能否做到慎独,是

检验一个人自觉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慎独作为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既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规范和约束,切实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

其二在涉及小事的时候,要做到慎微,就是审慎于细微而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小节不检点,小毛病不克服就会演化成大问题,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是从“一点点”开始蜕变的。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算好“人生大账”,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洁身自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习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既诠释了严格律己的内涵要求,更阐明了慎独慎微的极端重要性。慎独慎微不仅事关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修养,更事关党的事业和形象。

自古以来,先贤们就倡导慎独慎微的自我约束精神。《礼记》记载:“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尚书》也有“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告诫。历史上的清官之所以清,就在于重小事重小节。唐朝白居易做杭州刺史,返乡时,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保持这种慎独慎微的操守,必然能保持为官的清廉。

其三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慎权和慎欲。“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要确保权力始终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面对诱惑的时候,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谨慎地把握好欲望的度。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以至于纵欲成灾。古人说:“罪莫大于多欲,欲不除,如蛾扑火,粉身乃止。”欲多则心散,心散则衰。欲望是脱缰的野马,是决口的洪水,欲望的放纵必然导致堕落和自我毁灭。

三、身正心正的政治姿态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众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否则,既不服,又效之。

其一,仁正博爱的意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二,“经世济民”的传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三,注重气节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智者不惑、仁者不扰、勇者不惧”

其四,改过迁善的心态:“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更高价值追求,这就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主席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武装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政治上绝对忠诚、情感上信赖拥戴、行动上紧紧跟上,从自己做起,从亲属和身边人管起,有效构筑起预防和抵制特权的防护网,给自己高悬起法纪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坚决不踩规章的“红线”,坚决不越纪律的“底线”,坚决不闯法律的“雷区”,做到“不畏人知畏己知”,真正从内心深处筑牢党性修养的精神堤坝。

猜你喜欢
定力中庸小事
中庸自明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中国外汇(2019年16期)2019-11-16 09:27:52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36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行政法论丛(2018年1期)2018-05-21 00:41:54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