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
(罗甸县民族中学,贵州 黔南 550100)
中国迎来了史上最困难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这一波改革,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教育的进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历史性转变,从学科为本,以知识为基础,发展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也为音乐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快乐地、熟练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如何使学生积极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等话题。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毋庸置疑的。新音乐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加强音乐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同时降低对原有专业知识的要求,但是这个转变对老师来说要困难的多,因为有了广泛的知识,课程准备量就会大很多。在学习音乐作品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来源,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歌曲中的爱国主义的表达。每首歌对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但教他们唱歌并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欣赏学习和延长这类歌曲来叫他们,用情感去感动他们,新音乐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变革所需,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需求,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素质教育是必然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每天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知识转移,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和创造性;从学生的经历来看,课程内容“复杂、困难、片面、陈旧”且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目前的课程设置在核心学科知识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学科太多,忽视艺术与道德之间的科学联系,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关联;过于强调要求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不尊重学生,缺乏独立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机会;过分强调教育评价概念的评价和选择功能,不忽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评价,提高教育功能;课程过于注重管理,强调团结,忽视了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的作用和国家课程发展的主导地位。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校来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因此对于音乐这门基础课程并不在意,这使得初中音乐地位较低,常常会被忽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音乐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课改后,初中音乐逐渐的得到更多的重视,故教师在音乐课上增加了更多的内容,比如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音乐的发展过程等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却并没有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对于音乐技能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造成了基本音乐能力的不足。
初中音乐的课程教学往往忽视基础训练。经过对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很少注意学生的基本训练,训练不规范,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枯燥无味,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而且还会有一些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如不熟练的阅读音乐,死记硬背等),音乐训练和潜在问题将一直伴随着学生为扭转这一局面,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改革,使地理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得到提高,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满足经济社会对教师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加强对基本音乐技能教学的重视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注重基础的培养过程,而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基本的音乐技能是为了提升音乐素养,包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这也成为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如果想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识谱能力的训练,对于每节课的课程安排要连贯,不要脱节,每次上课教授新的内容之前都要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们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音乐技能的合理搭配,教师给学生搭配一些音乐欣赏,借此来培养审美技能。
结论:音乐目前在教育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音乐课堂的开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陶冶了情操,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动态,使其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从音乐中去学习,在学习中感受音乐,两全其美,使其音乐课堂更加活跃精彩。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音乐教学的探索和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中,有必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突出教师教育的正常特征。因此,作为音乐教学的教师,他们应该不断创新,更新教学观念,寻求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