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新要求,中学基础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去做适合的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全方位、各学科(溶解其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教与学。
“社会中坚,学校栽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肩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流卓越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使命。面对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学校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生长教育的育人理念,追求所有人借助多元融通的平台都能得到恰当地生长,每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生长教育观的引导下,学校尝试以重构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关注整体视域下的“每一个”的、融通一体的菁英教育(菁英:充满生长力的,各自卓越的)实践:坚持面向全体,菁英教育;坚持分层推进,差异发展;坚持重构课程,关注效益;坚持多向贯通,多元融合。实施《江苏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江苏高品质教育建设的必然要求。早在4年前,学校就跟进上海、浙江的新高考改革步伐,思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路子。现根据新高考方案,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谈几点思考与做法,求教同仁,以此共同提升江苏教育品质。
未来学习将更注重思维的生长,创意的达成。回归学习的本质,对于学习的认识应起点于“一个人学不进去”的形态,同时又辩证地认识到“学不进去”的背后必有“学得进去”的方面,教育从此入手,从每个人能学得进去的地方出发延联、拓展,达到或直接覆盖“学不进去”的,亦如借助于索道越过一段山路,能够轻松越过当下,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学校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尝试全面调整教学系统,真正关注学生学的状态。为了让学生更为“容易”地学习,我们试图借助大数据、大互联、大物联的使用,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迅捷,学习交流变得及时,尝试探究的若干准备工作变得细致周全。这些变化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需要推进从“知识化的教学”向“思维化的教学”的转变,即从关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教学,转变为关注引导思考即思维的教学。2015年开始,学校以省前瞻性项目“构建全e生态,助力学生生长”的研究为契机,弘扬学校课堂重思维、重探究的常态化教学特点,通过“让我们一起想”教学主题的开放日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以思维教学为基本要求的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自觉学习习惯,已初步取得成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环境、各类实践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更是彰显德育功能的主阵地。学校从2015年起就开始实施法律知识的学科渗透的教学实践活动,出版了《寓法于教——学科教学的法治教育》。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公布,学校将总结以往做法,进一步强化学科德育的育人功能,深度挖掘学科内容所蕴含的意志品质、基本规范意识、科学思维习惯、正确的价值观等,实施学科德育的贯通性教学。如,语文学科通过经典阅读书目推荐,及读书节、话剧节、诗歌节、鲁迅时评比赛等形式引领学生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历史组在全国率先开设“祭·纪·记·继——高中和平教育课程”,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政治课堂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通过社会模拟情境活动课程,提升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有序公共参与的能力。学校德育融于课堂,文科课堂的人文关怀、理科课堂的求真务实、艺术课堂的尚善至美、体育课堂的强健刚毅,无不体现了学科教学对德育的深度浸润。
阅读一本经典书籍,胜过做成百上千道题。阅读大师名家的著作,从中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不仅对学科的学习极有帮助,对如何应对高考也有现实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形成及未来的卓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从2014年起率先在全国推行了覆盖各个学科的阅读工程,不仅是阅读书目的精选呈现,而且建立起了覆盖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阅读评价体系,高效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理性、艺体素质的整体融通性生长。下一阶段,学校将借助新课改、新高考方案的落实,统摄过去所学、促进当下学习、形成未来眼光,深入建设并完善全科阅读评价体系,实施全科阅读2.0计划,进一步改进全科阅读的评价体系,并将语文课堂融合人文阅读的做法推广到所有学科的课堂学习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提升学生学科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命在于阅读,生长在于写作。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型的论文写作。由王栋生老师(即杂文家吴非)推进的学生社科论文写作在学校已开展近30年。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学校设立了梦想基金,推进了研究性学习,开展了紫金探究计划、英才计划……通过问题发于课堂,让研究成为习惯,开展“小研究”以及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
新课改指向关键能力的培养,新高考方案引导学校教育更好地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此,我们须把握好教学关键,坚守住五个意识,即夯实基础的意识、自觉规范的意识、学会思维方法的意识、积极探究的意识以及教与学的生长意识。要达成这五个意识,则须坚持LSMF教学思路,即关注人人的基本思路:低起点→小步子→树信心→引方法→勤反馈→上台阶(Low starting points→the small steps→establish confidence→lead methods→continuously feedback→up the steps)。学校一直实践着LSMF教学思路,而新高考方案正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贯彻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不进去的”地方变为学生易于“学得进去”的起点,消解学生学习“陌生”“难度畏惧”的心理,让学习成为学生易于进取的过程。当然,这里的低起点,不是所有人的同一起点,而是相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习起点,“小步子”的设立也需观照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的程度。学校多年的实践表明,贯彻这样的教学思路,一方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易于感知自身学习的成长,另一方面易于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方案中,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就每个学科如何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其中特别强调对各学科单元化教学(即综合化教学)的要求。单元化教学既指向学科生长,又指向学科的交叉、综合融通,是在学生掌握已有的一些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开展任务型教学、项目式教学、主题教学、活动型教学、单元教学等,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单元化教学基于课程内容单元,但更多的是在“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的要求下,进行综合化的、整体化的教学设计,然后按照教学时间要求安排教学。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单元化教学的探索,有力推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尤其夯实了学生阅读与写作(中文、英文)素养的基础。随着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2018年学校教学开放日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课标下单元化教学的探索”,后续学校将进一步实验探索单元化教学的新范式,推进一体化的融通教育发展。
自2015年开始,学校积极构建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着力推进以“遍历—探究”为主线的思维化教学探索,通过指向学科生长化和指向学科交叉融合性思考,实施“简单问题深度思考”(Let’s think deeply about simple things.)的教与学策略。举一个指向学科交叉性的例子,如,从谜语式儿歌出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芦花均不见”,至少可以引发思考如下问题:这是何物?雪花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何是这样的结构,能够分别从化学、数学、物理等角度认识吗?可否人工制造?还有其他事物具有这样的类似结构吗?遍历古往今来描写雪花的名句……如此,形成了重阅读、重思维、重合作交流、重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态。
在贯彻“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的构建,需逐步推进未来课堂的三个教学方式,即“核心概念”式教学、遍历—探究式教学与“主题引领”式教学。当大数据资源平台对接课堂,学生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有效学习将变得更加重要,关注“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将会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选择性的深化理解。通过大数据平台,易于遍历,学习者对于想了解的所有方向实现覆盖,进而思考与探索还有哪些问题等,较之简单机械地做题要有效很多,至少易于认识到相应问题的难易度、价值性等。经由遍历,思接千载,让你知道你所感兴趣领域的已知与未知,从而可以直接进入这个领域前沿去探索(这个领域前沿是相对于你的知识基础的)。通过遍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懂得谦虚,学会谦恭,体悟到如何做人的大道理。再次,通过大数据平台,使得“主题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容易形成兼容人文的、科学的、技术工程等全面而又丰富的知识结构。如,每个学科各自不同领域之间的融通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易于理解与掌握;再如,未来必定受到高度重视的STEAM+课程的实施,也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借助e平台,贯彻这三个教学方式,实现“让我们一起想”,引导师生学会“简单问题深度思考”,从而进一步推进“知识化教学”向“思维化教学”的转变,建立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范例。
新高考方案的全面落实,将有效推进“做适合的教育”的行动,全面提升江苏高品质教育水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顺应新时代新变革,且行且探索,做高品质示范性的菁英教育,践行“社会中坚,学校栽成”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