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曾在北师大考察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长期不懈地努力,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在教学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德、人格,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品德修养,加强学习。新时期,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智的培养,更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师在更是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修养。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的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精彩,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而个人素质的提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历史教师与其它学科的教师有一些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往往总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但这40分钟的课堂风采却是在刻苦勤学的多年努力下才做到的。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更新飞快,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要成为一个擅于自我更新的学习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终身学习的意识。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学习资源,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学习最新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更要加强教学反思,让理论指导教学。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爱是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爱才有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出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老师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历史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教师为人处世所持的价值观会在无形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 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 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作为历史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共同努力,而新时代呼唤敢于担当的青年,新时代呼唤健全人格的青年,新时代呼唤砥砺奋斗的青年。作为历史教师更要紧跟时代节拍,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素养,强化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更好地必履行教育使命。教师的责任就是让我们末来的青年一代能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并且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完成国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