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辽宁 本溪 117100)
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直接影响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虽然当前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但是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可能也仅限于玩游戏,并没有系统化的了解信息技术。再加上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也相差甚远,这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很好的弥补这样的教学缺失。以科学分组为前提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具体的应用为基础,针对合作学习模式具体的应用体会得出教学经验。
为了实现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在教育部门提出的改革标准中要求了教师应该要积极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更加明确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并不属于中考考核科目,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缺失。要么认为不需要应用合作学习,要么就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按照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这样不但不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还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发挥出教育价值。因此,要想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要做的就是教学理念的转化。一方面,即使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属于中考考核科目,但同样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明确自己所教科目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初中学校可以举行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通过研究讨论等形式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化,以便教师可以更好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
科学分组作为合作学习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整个模式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简单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性格、爱好、信息技术基础、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了解,为科学分组提供基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为主要依据,按照一定性别比例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差距不大,小组内部学生能力之间具有层次性,差距不会过大。在确定了小组之后,不随意进行大的调换,保证小组合作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小组内部可以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对讨论、研究进行有效引导。当然组长的任命不是一直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或是定时更换,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组长。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及数字化创新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就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想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必须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同样需要明确的是学习任务的生活化,这里的生活主要是学生生活,虽然教材内容、结构、结论都是编制的,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进行再设计,让教学内容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理解应用所学。
以初中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例,课程教材分为两册,共7章,按照学习内容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知识学习,一类是实践操作应用。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材的学习顺序。具体来说,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其中以计算思维能力和数字化创新与学习能力为主。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还寻找出问题出现的症结。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一学习模式,教师需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的平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调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