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贤
(贵州省普定县第四小学,贵州 普定 562100)
引言: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注重创新施教,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数学素养[1]。故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学科教育的成功与否,并非是以学生的数学成绩高低来衡量的,而是其是否具有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意识如何。为此,应将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相融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改变硬性的知识“灌溉”。进而,促进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对知识的接收、转化、迁移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构建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感受、经验却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构建理论倡导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原有经验,在对新知的接受中,应具有自主选择、加工与处理的过程[2],使其内化为心、外化为行。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便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其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效性较为关键。这便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以自身的经验、视角展开教学,硬性的要求学生或以题海战术使学生进行机械练习,避免知识“填灌”。应为学生构建生动而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使其不仅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更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学习累积。总之,教师应注重视角方式的创新化、多元化,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构建主义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使学生摆脱既定经验,在积极实践、自主探究中获取自我经验与感受。可以说,这一教育观点与我们的新课改具有高度一致性。为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模式——
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不仅有助于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情况,进而优化教学,更将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既定印象,提高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意识的发展。例如:可引入游戏教学,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倍的认识》学习中展开数字的找朋友游戏,使学生在寻找好朋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倍数关系理解;在《位置与方向(一)》的学习中,进行寻宝游戏,给学生地图图纸,使其能够依据图纸寻找现实方向,促进其空间意识发展。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的课堂教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意识发展,使其乐于尝试、善于总结,在此过程中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可以联系生活法,进行激趣。进而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内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物体,使其在操作中、比较中、归纳中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了解其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予学生相互交流、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此其中,可引入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不借助尺子的情况下,学会判断图形是否为正方形、长方形。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有限。为此,教师可以构建情境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体验,并使其在此过程中进行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教师可运用微课导入,使学生了解购物原则。接着,在领到不同的购物券和购物要求后,进行计划-计算-实施购物。这一过程中,小明所领到的购物券是30元,要求是需要购买3种以上的6件“班级超市”中的学习用品,并剩余2元捐给公益事业。在购物体验中,巩固学生对加、减、乘、除的应用,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促进优质学习经验的共享,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协作。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可推进实践活动,如记录本月天气情况、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视力情况等。让不同的小组开展不同的调研活动,在共同协作、合理分工下,以统计图的方式描述本组的调研结果,并记录自身的学习感受。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合作探究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技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自身肩头的责任重大,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一方面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授课方式,关注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引导,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兴趣;另一方面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为其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其具有独立、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